当前位置:首页>专业群评估>P1专业群构建>1-1目标定位
 
[1-1] 02.常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日期:2018-10-30 浏览次数: 字号:[ ]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常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制定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进行了"十三五"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吸收了有关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研究成序 

"十三五"时期是常州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制定科学的规划对于常州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各方意见和建议,并与国家、省有关规划进行了衔接。

《规划纲要》主要阐明2016年—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发展重点和方向、主要任务和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以及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纲要》经常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第一篇 在新起点上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过去5年的发展成绩
  "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面深化改革破局启航,各种利益诉求明显增多,发展、改革、稳定前所未有的紧迫。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加快科学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五"以来的五年是常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奋力提升的五年,也是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明显变化、改革开放明显突破的五年,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第一节 经济转型明显加速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先后迈上3000亿、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848.249
  "三位一体"提升工业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3%,汽车、航空、碳材料等产业链实现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5%左右,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改造力度,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组织实施服务业优势企业培育、集聚区提升等重大工程。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商务区加快建设,上市企业数量增加到3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0家,物流布局优化、服务能力提升;消费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增加值突破340亿元,天目湖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营,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民生性服务业起步良好,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获批省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苏台(常州)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
  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升级发展,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重大项目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东风、众泰、北汽三个汽车整车项目和百度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
  专栏一:"十二五"新签重大项目
  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金坛区中航锂电池,武进区北汽新能源汽车、瑞声射频金属结构模组,新北区东风汽车整车项目、健亚胰岛素项目。
  超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溧阳市永冠能源新材料、波士顿锂电池二期,金坛区众泰汽车整车项目、蓝色星球化工新材料,武进区斯太尔多缸柴油发动机、今创轨道交通,新北区北京通用航空制造和营运服务中心、北汽集团常州产业基地、新阳化工新材料,钟楼区中兴能源云计算华东基地、百度大数据产业园。
  超30亿元或3亿美元项目:金坛区如意养老中心项目,武进区国茂减速机产业链延伸项目、中建国际建筑产业现代化华东中心基地项目、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纶科技光电薄膜二期,新北区千年资本医药产业园项目、查特深冷LNG储罐项目、宇培物流中心。
  第二节 创新动力明显增强
  创新载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武进国家高新区获批,常州科教城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创新园区第二名。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速,到2015年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实现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1600亿元。
  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以项目合作为核心、平台为纽带,校(院)地合作进一步深化,长效机制积极完善,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等重大载体建设积极推进。
  创新创业平台服务能力提升。全市建成公共创新平台超过20家,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累计超过8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5800家,常州科教城加快打造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全市90%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200家,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企业研发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积极推进"龙城英才计划"、"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引进落户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400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数居全省第一。
  第三节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惠及面扩大,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实验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所有辖市、区均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区)。
  就业服务进一步增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市。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8%以上,实际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布局积极优化,全市建制乡镇、街道均配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设备设施达到省定标准;全面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示范市,实施多种举措加大城市中低收入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危旧房、城中村、低洼地"三改工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养融合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44张左右。
  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孟河、焦溪分别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运河(常州段)成为全市首个世界遗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63%
  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优化。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成功创建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社会和谐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改革。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一方阵,率先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三社联动"品牌项目。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道德讲堂"成为全国典型。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深入推进,法律援助等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节 改革开放明显突破
  全面推进重要领域改革。按照"五张清单、四条主线、一大平台、六项改革"的基本框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011年的380项减少到2015年的213项。有序推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金融改革创新、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财税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积极推进省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部分区域已形成基本形态。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70%,武进区全面推进国家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积极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50亿美元,累计进出口总额1400亿美元左右。对外经济合作层次提升,江苏金昇股份成功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瑞士欧瑞康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金昇乌兹别克斯坦纺织工业园、天合光能国际产业园等境外园区启动建设。开放开发重大突破,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区等园区合作成为国家试点;常州机场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开通一批国际航线,常州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80万人次左右;常州、武进出口加工区获批综合保税区;成为"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
  第五节 区域发展明显提升
  合理调整全市行政区划,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打开。
  城乡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新龙国际商务城等重点区域建设明显提速。天宁雕庄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工程全面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开工建设,京沪高铁常州北站建成运营,西绕城高速公路、龙江路高架南延、青洋路高架北延工程建成通车,完成晋陵南路、丽华南路等一批城市道路优化提升工程,城市内外通达更加便捷。港口服务能力提升,长江及内河港口吞吐量接近亿吨。
  县域经济发展呈现积极态势。持续推进产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等"四个西进"和区县挂钩合作,完成金武路改造、延政路西延、常溧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推进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项目,全面启动市级重点中心镇扩权强镇工作,加大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市、镇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六节 生态建设明显加强
  生态绿城建设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生态源保护、郊野公园、城镇公园、生态细胞、生态廊道、生态绿道等六大工程建设,丁塘河湿地公园、高铁生态公园、新龙生态林一期等建成开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获得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荣誉称号。
  生态环境整治水平提升。积极实施清水工程,累计实施太湖治理项目1634个,太湖治水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完成250条主要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河道生态功能较大改善。积极实施蓝天工程,重点加强企业废气整治、"禁燃区"建设,成为国家绿色低碳循环交通示范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3.8%。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连片整治区域超过600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超过30万人,农业污染物排放量、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循环经济发展提速。常州高新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开展,钟楼经济开发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武进经发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天然气发(热)电装机新增12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第二章 未来5年的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国际发展环境改善有限充满变数。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突破,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有利于我市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先进模式、加速境外并购促进发展。但发达经济体发展分化,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国际经济将呈低速增长态势,我市外需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同时WTO开放、产业转移分工、人口等红利逐步消退,国际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我市"十三五"发展影响复杂。
  我国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稳增长仍是重要任务,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补短板的各项工作。同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是开放开发的战略重点。我市必须顺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开放开发格局的变化,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我市形成的叠加优势,进一步抓好切入点、突破口,将战略叠加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动力。
  我市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处于深化改革攻坚期、经济升级关键期、社会转型突破期、环境资源约束强化期。"十三五"发展基础条件良好,全面深化改革、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行政区划调整渡过磨合阶段,新的增长极将产生积极效应;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将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新动力;工业经济"三位一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但同时我市也需着力解决一些难题,经济发展质效还需大力提升,结构性矛盾还需大力破解,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还需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还需大力突破。我市要在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的基础上全面增强改革创新驱动力,积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充分释放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的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天然气发(热)电装机新增12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第二章 未来5年的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国际发展环境改善有限充满变数。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突破,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有利于我市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先进模式、加速境外并购促进发展。但发达经济体发展分化,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国际经济将呈低速增长态势,我市外需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同时WTO开放、产业转移分工、人口等红利逐步消退,国际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我市"十三五"发展影响复杂。
  我国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稳增长仍是重要任务,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补短板的各项工作。同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是开放开发的战略重点。我市必须顺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开放开发格局的变化,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我市形成的叠加优势,进一步抓好切入点、突破口,将战略叠加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动力。
  我市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处于深化改革攻坚期、经济升级关键期、社会转型突破期、环境资源约束强化期。"十三五"发展基础条件良好,全面深化改革、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行政区划调整渡过磨合阶段,新的增长极将产生积极效应;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将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新动力;工业经济"三位一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但同时我市也需着力解决一些难题,经济发展质效还需大力提升,结构性矛盾还需大力破解,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还需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还需大力突破。我市要在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的基础上全面增强改革创新驱动力,积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充分释放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的积极效应,全面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三章 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开放、民生共建共享五大战略,提升"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发展水平,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二节 基本方略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准确把握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要求,使小康社会基础更牢、尺度更严、水平更高、质量更好。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落实好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常州特色、得到百姓认可的现代化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和活力,加快构建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政府更好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以产城融合等重大改革试点为突出抓手,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形成突破性成果。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治德治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常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确保法治建设处于全国、全省先进行列,让法治成为常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统筹推进和突出重点相互统一,坚持改进作风和锤炼党性同步加强,坚持严明纪律和严惩腐败同向发力,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着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导向,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教与人才强市为支撑,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
  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实现减量发展、安全发展和永续发展,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坚持开放发展导向,坚定不移推进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人才国际化,拓展对外对内开放空间,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开放格局,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大力实施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坚持共享发展导向,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凝聚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关键作用,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元以上,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以上,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成效,基本建成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引导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城市对外影响力、重大开放战略融入力达到新水平。
  创新创业取得新提升。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全面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业高地。
  城乡协调得到新增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乡空间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功能品质趋向高端,综合交通、信息、能源、水利、气象现代化等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文化更具魅力,区域中心城市支撑力进一步提升。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更优质、公平的教育,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生态建设迈向新台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实现"双提升"。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更多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产品,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70%以上,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33%,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0%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境意识显著增强。
  民主法治达到新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建设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全面提升立法水平,充分发展民主协商,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健全社会管理制度,努力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分类

序号

指标

单位

属性

2020

目标

经济

转型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预期性

16以上

2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55左右

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预期性

46以上

4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

预期性

50左右

5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

预期性

90以上

6

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8

创新

能力

 

 

 

 

7

科技进步贡献率

%

预期性

65

8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3左右

9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22

10

高新技术企业数

预期性

1300

11

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20以上

民生

幸福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预期性

4

13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

%

预期性

同步经济增长

14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预期

98以上

15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预期性

98以上

16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

%

预期性

90以上

17

人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80左右

18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预期性

2.8左右

19

居民体质合格率

%

预期性

96以上

20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预期性

50

21

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预期性

30

22

现代教育发展水平

%

预期性

90以上

23

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预期性

3.8

24

每千人食品抽检率

批次

预期性

5以上

区域城市发展

 

 

2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75

26

建设空间比例

%

约束性

28以内

27

生态空间比例

%

约束性

28

能源

环境

 

 

 

 

 

 

 

 

 

 

 

 

 

2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约束性

根据国家、省

目标任务另行下达

2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

%

约束性


3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降低率

%

约束性


3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下降率

%

约束性

30.9

32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

 

 

 

化学需氧量

%

约束性

根据国家、省目标任务另行下达

 

 

 

二氧化硫

%

约束性

氨氮

%

约束性

氮氧化物

%

约束性

33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

约束性

70以上

34

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率

%

约束性

33

35

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

%

约束性

70左右

36

林木覆盖率

%

预期性

25以上

37

城镇绿化覆盖率

%

预期性

40以上

38

城镇污水处理达标率

%

预期性

100

民主

法治

 

 

 

 

39

法治政府建设满意率

%

预期性

90以上

40

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

预期性

98以上

41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

预期性

14.5

42

公众安全感

%

预期性

90以上

43

党风廉政建设满意率

%

预期性

85以上


第二篇 构建均衡协调的空间布局

  第一章 主体功能布局
  优化提升区域。主要包括金坛区金城镇,武进区湖塘镇、牛塘镇、南夏墅街道、嘉泽镇、西湖街道、丁堰街道、戚墅堰街道;新北区新桥镇、薛家镇、三井街道、河海街道、龙虎塘街道,天宁区(除郑陆镇),钟楼区(除邹区镇)。面积66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
  适度发展区域。主要包括溧阳市埭头镇,武进区洛阳镇、湟里镇、前黄镇、礼嘉镇、横山桥镇、横林镇、遥观镇、潞城街道,新北区春江镇、罗溪镇、孟河镇、奔牛镇、西夏墅镇、天宁区郑陆镇、钟楼区邹区镇。面积10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5%
  重点拓展区域。主要包括溧阳市溧城镇、南渡镇、竹箦镇、别桥镇、上兴镇,金坛区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儒林镇、朱林镇、直溪镇、尧塘街道。面积129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溧阳市上黄镇、社渚镇、天目湖镇、戴埠镇,金坛区薛埠镇、指前镇,武进区雪堰镇,太湖、滆湖、长荡湖、钱资湖等大水面。面积134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
  禁止开发区域。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和农业生产功能、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点状分布于优化提升区域、适度发展区域、重点拓展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集中体现为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域。
  专栏二: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特定区域的核心功能,是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的重要依据,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
  优化提升区域是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地区,展现创新活力、发展服务经济的主要载体,集聚高端要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经济开发密度和产业效率。空间开发"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
  适度发展区域是特色经济集聚区、产业提升重点区、产城融合突破区。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先进制造业,实施点状集聚开发。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优势农业。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规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升城镇综合服务设施和水平。
  重点拓展区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联结点。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引导重大制造业项目向重点拓展区域布局。
  限制开发区域是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保障区、生态功能维护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扩大农业生产空间,现有工业集中区不再扩大规模,推进工业集中区的整合撤并和搬迁,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健康养老业;控制新增建设空间。
  禁止开发区域是自然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区,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基地,确保生态安全和水源安全的重要空间,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第二章 城镇布局
  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点培育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常州主城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将金坛发展为常州副中心城市,积极将溧阳建设为宁杭发展带副中心城市。
  积极推进产业与人口向重要交通廊道聚集,建设"一纵三横"城镇产业发展轴。一纵,即南北发展带,贯穿市域主要发展区域,向北跨江联动苏中、苏北,向南辐射浙北、皖南。三横,即沿江、沿湖、沿宁杭高铁发展轴,其中沿江发展轴主要联系苏南沿江和跨江联动苏中苏北地区;沿湖发展轴主要连通太湖、西太湖和长荡湖沿线区域,促进常金一体化发展;沿宁杭高铁发展轴主要依托宁杭重要通道推进南部城镇产业集聚发展。
  统筹平原圩网地区和丘陵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发展,重点培育孟河、郑陆、雪堰、湟里、横山桥、儒林、薛埠、社渚、南渡等中心镇。
  第三章 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规模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
  第一节 引导制造业布局
  加强市级统筹,引导园区重大项目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促进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轨道交通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经开区、武进高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金坛开发区。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链重点布局钟楼开发区、武进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高新区、金坛开发区、武进高新区。碳材料产业链重点布局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常州高新区。新医药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区,支持天宁开发区重点企业提升发展。新光源产业重点布局武进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高新区。智能电网产业链重点布局钟楼开发区、溧阳开发区、常州经开区、常州高新区。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链重点布局武进高新区、金坛开发区、常州高新区。
  第二节 促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
  金融商务集聚区重点推进常州金融商务区建设,支持武进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区,新北集聚发展差别化小微金融、类金融特色街区。现代物流集聚区重点推进常州综合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武南物流园区、金城港物流园区建设,提升亚邦、凌家塘等物流中心功能,积极推进电商快递物流园区及快件分拨中心建设。科技服务集聚区重点推进常州科教城、钟楼科创园、智慧科创园等建设,支持科教城建设国家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创意集聚区重点推进国家创意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基地建设,提升运河五号等集聚区发展水平,发展古运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西太湖影视基地。电子商务与软件信息集聚区重点推进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国家云计算产业园、常州信息产业园、常州移动互联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商务服务集聚区重点推进武进工业设计园、新龙国际商务城等建设,有序推进南北广场商务服务区建设。旅游休闲集聚区重点推进环球恐龙城、春秋淹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江南环球港、新龙生态林建设,有序推进小黄山、焦溪、舜山等地旅游开发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积极发展老城厢文商旅休闲集聚区,支持春秋淹城、天宁创建5A级景区,支持太湖湾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健康养老集聚区重点推进西太湖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常州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金坛、溧阳等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区重点推进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新阳化工交易平台、淘常州等发展。交易市场集聚区重点提升凌家塘交易市场、邹区灯具城、夏溪花木市场,调整优化龙虎塘道口市场集群。
  第三节 优化农业发展空间
  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基础,结合特色农业基地分布状况,优化沿江农业片、东部农业片、两湖农业片、茅东平原农业片、西部丘陵农业片、南部丘陵农业片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推进落实"100万亩水稻、100万亩生态林、80万亩高效园艺、50万亩水产"布局。
   第四章 生态布局
  总体构建"三横、四纵、六核"生态布局。
  专栏三:生态安全布局
  三横: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廊道,用以维护长江饮用水源保护地、沿江湿地和水域生物资源,构成滨江生态防护带;沿江高速公路—湟里河—北干河水绿复合廊道,联接茅东山地,长荡湖、滆湖和太湖湾等生态核心斑块;宁杭高速公路—南河—溧戴河水绿复合廊道,联接瓦屋山、天目山和大溪水库等生态核心斑块,建成西南部生态安全屏障。
  四纵:茅东丘陵森林区建成西部重要生态屏障;金溧漕河—丹金漕河—溧戴河—南山水绿复合廊道,联接天荒湖、钱资湖、长荡湖、天目山和南山;新孟河—扁担河—319省道水绿复合廊道,联接北部长江干流湿地与滆湖湿地;常武东纵,武进港—232省道水绿复合廊道,构建东部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六核:包括茅东丘陵山地、天目湖-南山丘陵山地等两个重要森林保护区和长江沿岸、长荡湖、滆湖和太湖等四个重要湿地。
  加强生态红线区域管控。全市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911.12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0.78%,其中一级管控区69.94平方公里,二级管控区841.18平方公里。
  专栏四:生态红线区目录
  长江魏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小河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长江(常州市区)重要湿地、新孟河(新北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滆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滆湖(武进区)重要湿地、横山(武进区)生态公益林、宋剑湖湿地公园、太湖(武进区)重要保护区、滆湖重要渔业水域、淹城森林公园、天荒湖重要渔业水域、向阳水库水源涵养区、茅东山地水源涵养区、长荡湖重要渔业水域、长荡湖饮用水水源地钱资湖重要湿地、方山(金坛区)森林公园、丹金溧漕河(金坛区)洪水调蓄区、四棚洼生态公益林、溧阳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溧阳上黄水母山省级地质遗址保护区、溧阳瓦屋山省级森林公园、溧阳西郊省级森林公园、溧阳南山水源涵养区、沙河水库水源涵养区、大溪水库水源涵养区、长荡湖(溧阳市)重要湿地、丹金溧漕河(溧阳市)和芜太运河(溧阳市)洪水调蓄区。

第三篇 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

  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以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产业集聚化、智能化、高端化、特色化、服务化发展,打造"常州智造"、"常州服务"品牌,着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一章 建设智能制造名城
  坚持"三位一体"提升工业经济,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加强技术改造,有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专栏五:"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
  突出五大主攻方向:一是智能装备,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纺织机械、基础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二是新材料,包括先进碳材料、新型特种材料。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讯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半导体新光源。四是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光伏、可再生新能源。五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包括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
  实施六大工程,即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创新载体建设工程、质量品牌建设工程、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程。
  到2020年,制造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建成200个智能工厂(车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0家,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4%。到2025年,常州跻身中国智能制造一流名城。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围绕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主要领域,深化"十大产业链"建设,重点突破智能装备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具有突出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名城。
  提升产业层次。全力打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及电力装备三大千亿级产业链,实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及电力装备从局部制造向整体开发、集成开发、工程承包的跨越,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汽车工业体系。加速发展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力争在中小型飞机整机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全力提升基础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纺织机械、现代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智能应用。积极建设智能工厂,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生产过程智能管控,着力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到202060%以上大中型企业实施数字化制造,80%以上大中型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研发、生产、管理等活动。
  完善智造体系。完善"工业宽带网+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智造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信息化综合服务、研发设计、集成制造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综合化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第二节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强化技术改造。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行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引导推进"机器换人",缩小制造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有条件的产业和企业中探索发展微纳机电系统、微纳制造、巨系统制造和强场制造等国际前瞻性极端制造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动冶金、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产品提档升级改造,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到2020年,工业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左右,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使用率提高到50%左右。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向新兴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重点推进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低碳化、高端化发展,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积极推进制造业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向服务增值延伸,鼓励引导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
  鼓励支持企业跨界整合,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生产、营销、物流等环节,重点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发展一批产业集成商,推动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平台服务集成商。
  鼓励支持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鼓励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
  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引导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重点围绕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设备等开展融资租赁服务。
  第二章 促进服务业全面提升发展
  实施新一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围绕"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民生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等十大产业,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全面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专栏六:服务业十大产业
  金融服务业。建设区域性资产运作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8%
  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性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700亿元左右,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20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15%左右。
  科技服务业。建设区域性高水平科技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10个、领军型科技服务企业100家、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50亿元。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端软件产业与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相结合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地。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商务服务业。打造江苏商贸强区、长三角重要商贸中心,到2020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0%
  旅游休闲业。建成长三角地区著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内知名的主题创意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山水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以上。
  文化创意业。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地,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
  电子商务业。打造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高地,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重点培育交易额超10亿的电商企业和平台10家以上。
  健康服务业。打造集"研、产、游、购、医、养"于一体的健康产业高地、医疗养生名城,建设海峡两岸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
  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明显提升。
  第一节 发展壮大服务业载体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常州科教城、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古运河旅游休闲集聚区等1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增强集聚区资源吸附力、产业发展力和辐射带动力。围绕物流、金融、信息、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培育发展一批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增强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专栏七:重点建设的服务业集聚区
  提档升级类:常州科教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太湖湾数字文化服务业集聚区、津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邹区灯具市场、古运河旅游休闲集聚区、钟楼科技创业园、钟楼现代商贸集聚区。
  培育发展类:常州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常州综合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亚邦综合物流园、夏溪花木产业集聚区、天目湖旅游休闲集聚区、太湖湾旅游休闲度假区、天宁旅游休闲集聚区、茅山旅游休闲集聚区、溧阳市苏浙皖边界市场集聚区、常州小微金融服务中心、南大街商贸街区、西夏墅工具产业服务集聚区、常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薛家淘商园。
  规划建设类:常州金融商务区、苏南传化物流城、武高新电商物流园区、新龙国际科创园、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百度大数据产业园、宇培电商物流园区。
  加快培育服务业优势企业。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更新理念,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全面实施服务业优势企业培育工程,集中资源推动100家左右主营业务突出、技术水平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优势企业裂变发展。组建现代物流、设计服务等产业联盟,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联动发展。培育发展服务业企业集团,支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引导龙头企业吸纳、整合小企业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第二节 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
  开展服务业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积极开展服务业改革发展试点。在常州科教城、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钟楼争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国家服务业发展示范区,支持武进创建国家医疗旅游先行区,支持天宁创建国家养老服务业示范区。
  加快服务业开放发展。积极推动服务业领域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进服务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积极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支持服务业企业"走出去",鼓励依托现有产品贸易优势,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有效整合集聚国内外市场、人才、技术等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
  第三节 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聚焦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产业链、融合价值链,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发展网络消费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若干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消费服务平台,支持淘常州等本地O2O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打造物流快递与电商合作示范基地。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向乡镇和农村延伸,推进农村电商快递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和同城配送。
  培育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在化工、纺织、冶金、建材、机械等领域,发展一批集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价格发现、行情监测、物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品交易服务平台,支持新阳化工电子合约交易平台等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功能。
  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科技、跨境贸易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及资讯平台、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平台、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平台、多语种的旅游形象推广平台、国家旅游大数据集成平台,培育发展智慧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增值服务,打造以智慧旅游为核心,横跨文化、旅游、互联网、现代服务等多行业的产业系统。
  第三章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一节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体制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产业兴园,按照涉农镇(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建成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省市县三级农业园区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0%左右。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稳步提高。着力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开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试点,鼓励家庭农场联合组建合作社。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开展农民合作社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科技、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联合重组,推进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第二节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耕地保护,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和耕地质量建设,通过连片整治、设施配套、培肥地力等措施,持续提升农田地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左右。
  提升设施农业水平。以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名优茶叶、食用菌等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7个规模化、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推动基地生产设施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自动化水平,推进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加快建设渔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国家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推进农业机械化。瞄准生产需求,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引导,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重点抓好粮食生产机械化巩固提升、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突破、农机合作社提档升级、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到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三节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农业企业为主导,科技项目为抓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型农业企业培育力度,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集中力量在水稻育种、花木组培、畜禽水产良种开发、生物农药、立体种养、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蔬菜园艺机械和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创新、转化和集成应用一批最新科技成果。
  加强农业人才引进培养。扎实推进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市建设,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一批对农业有经验、有劳动力的"老农",吸引一批有乡愁、想创业的"新农",引进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到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80%
  第四节 促进农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依托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以省、市名特优农产品为主体,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拓展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在各主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培育发展12家规模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1
  加快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打造溧阳南山、北山、天目湖,金坛茅山、长荡湖,武进太湖、西太湖,新北长江沿线等"三山四湖一条江"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深入挖掘农业文化创意内涵,打造"千红万绿百花香"休闲农业创意景区,重点创建5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0个省级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0个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观赏性的创意园区、5个自驾车房车营地。加大常州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推介,让常州乡村成为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首选地之一,到2020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达1000万人次。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在全面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气象为农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农资经营、种子种苗、施肥用药、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等服务,到2020年,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以上,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覆盖率达到80%
  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强化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农产品境内外促销,积极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加大人才、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着力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十三五"期间,年均新增2家农产品出口企业,全市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5%以上。
  第五节 加强粮食仓储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优化建设粮食仓储库点27个,新建、改扩建仓容19万吨,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仓容25.8万吨,支持绿色环保新仓型、先进适用新装备、高效节能新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新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储粮向无污染、无损害、低损耗的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市级现代粮食物流中心、辖市区粮食中心储备库和主要收储库建设,全市国有粮食收储总仓容量达到60万吨,其中现代型仓容占比达到70%以上。
  专栏八:"1·3·13"国有粮食仓储库重点建设项目
  江苏常州城北国家粮食储备库、江苏常州城北国家粮食储备库溧阳分库,江苏溧阳粮食储备库、溧阳市粮食购销公司上兴粮库、社渚粮库、竹箦粮库、周城粮库、后周粮库、戴埠粮库、城郊粮库,江苏省薛埠粮食储备直属库、金坛区粮食储备库(洮湖库)、金坛区粮食购销总公司王甲库,武进粮食物流园区、横林次中心库、湟里村前库、前黄寨桥库。
  第四章 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第一节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积极加强供给调整。适应市场变化快、消费需求多样化趋势,鼓励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改善用户体验等方式,开发引领消费时尚的概念产品、新兴服务,将消费者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建立健全适应供给模式创新的监管规则,营造更加包容的制度环境,激励市场主体供给创新。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要求,推动冶金、建材、化工、一般机械加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兼并重组。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清理不合理收费,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消费经济。落实和创新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拓展居民多层次、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加快消费升级,培育壮大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教育、文化等新消费增长点,丰富服务产品供给,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改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第二节 推进"互联网+"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
  "互联网+"工业。促进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推进众包、众设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有效协同多元化制造资源。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在生产环节重点示范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动植物生长环境远程监测、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在经营环节,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智能化管理,着力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主体建设电商平台,建设好"淘宝特色中国常州馆"、"京东中国特产常州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常州馆"等平台,推动常州优势特色农产品上网推销,扩大市场份额;在管理环节,着重推进农业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农业政务服务、农业行政执法、农业调度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在服务环节,着重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互联网+"金融。鼓励设立互联网金融机构,加强与大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搭建安全、高效的在线支付平台,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支持合法合规的股权众筹、实物众筹等业务,引导大型企业设立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争取设立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基金公司。利用互联网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需求。规范发展网络借贷和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
  "互联网+"高效物流。建设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支持互联网物流平台发展,鼓励重点物流企业整合物流产业链,探索开展增值服务。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积极推广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提高货物调度效率,支持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积极发展城乡配送快递、农副产品生鲜冷链等专业化互联网物流快递服务平台,加快城市末端配送智能化建设,完善城乡"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网络。
  第三节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不断丰富军民融合方式,重点引导"民参军",支持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维修等领域,到2020年,取得军工资质企业达到100家左右。积极创建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围绕轨道交通、新材料、航空产业等,建设既能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服务国防建设的产业基地(园区),推动常州国家高新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整合现有科教资源,加强与军工企业、军工院所的战略合作,建设军民共建技术中心,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第四节 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和标准引领提升工程,引导企业推广卓越绩效体系、争创政府质量奖和名牌名标,推动经营理念、技术、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名品名牌建设,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优质产品生产及出口示范区打造区域品牌,主要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努力建设"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到2020年,全市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培育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标密集型企业。
  第五章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牢牢抓住重大项目,持之以恒推进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发挥好重大项目对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第一节 高质量招引重大项目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突出整机、整车、终端类产品,强化"建链、补链、强链",着力推动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引进一批旗舰型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着力突破一批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效益、改造提升工艺装备、集约绿色制造的重大技改项目。围绕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发展方向,突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电子商务、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互联网经济等行业,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形态集聚、业态模式创新、提升产业和城市服务功能的重大服务业项目。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培育内生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大项目。
  第二节 高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每年度推进实施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创新组织方式,完善推进方式,强化服务效能,切实提高新建项目开工率、续建项目竣工率,推动重大项目尽早投运,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九:"十大产业链"重点建设项目
  轨道交通产业链。今创轨道交通装备、常州城轨整车产业基地、新誉庞巴迪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常州北汽新能源汽车、众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常州日产乘用车、斯太尔柴油发动机、众泰杰能汽车发动机、中航锂电池、蒂森克虏伯电子助力转向系统、西门子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黄海汽车重组等。
  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链。布勒高端饲料机械、恒立精密液压件(二期)、国茂立德减速机、东风现代农业装备扩能、常柴生产线技术改造等。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绿建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亚玛顿光电玻璃、有则合众光伏组件、斯威克抗PID光伏胶膜等。
  碳材料产业链。新纶科技光电薄膜、中简科技T700碳纤维、宏发RTM预成型复合材料等。
  新医药产业链。健亚胰岛素、亚邦新型生物医药、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福隆医用材料、华威联影医疗设备等。
  新光源产业链。擎州、科谷LED驱动电源等。
  通用航空产业链。新誉宇航公务机改造及民营航空公司运营建设、艾雷奥特M-20海鸥飞机、北京通航飞机制造及配套服务、威翔固定翼飞机等。
  智能电网产业链。宝斯特节能电力电子设备、西电特高压变压器及电抗器、博瑞智能电网研发及总装基地、安靠电力电缆连接件和气体绝缘输电线路扩产、太平洋节能及牵引变压器等。
  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链。科教城智能数字产业园、卓郎纺织机械、汉得利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北自所自动化研发制造中心等。
  项目库每年滚动更新。
  专栏十: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金融。常州金融商务区、新龙国际商务城科技金融中心等。
  现代物流。苏南现代物流园、宇培物流项目、天得智能物流园、苏宁物流、普宁仓储物流等。
  科技服务。苏高新南大新兴产业园、国网(常州)电气设备检测中心二期、常工新誉协同创新园、智能数字产业园二期等。
  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中兴能源云计算华东基地、百度大数据产业园、万云汇信息科技云计算服务平台等。
  商务服务。常州国际医疗器械城、新龙国际商务城总部经济集聚区一期、天宁广场等。
  旅游休闲。茅山生态旅游开发、航天科技体验中心、东方盐湖城、小黄山生态公园等。
  文化创意。中国影视新媒体内景拍摄基地、新媒体生产运营服务平台、国际木樨属文化产业园、中华纺织博览园等。
  电子商务。废旧塑料资源化循环利用及电子交易平台、溧阳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等。
  健康养老。天目湖瑞芝颐养山庄、如意养老中心等。
  项目库每年滚动更新。

第四篇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全面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创新引领,集聚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苏南创业高地。
  第一章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着力提升创新园区,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着力建设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园区。
  第一节 建设高水平创新园区
  常州科教城发挥创新之核的作用,集聚各类教育、科技、人才和金融等创新要素,围绕智能、设计、信息三个领域,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移动互联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创新活力源头,加速建成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园区、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国内领先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和引领发展能力,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争取进入全国一流高新区行列。
  专栏十一:国家高新区发展重点
  常州国家高新区:以研发和创业孵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业、以信息互联和科技金融为重点的智慧城市产业、以文化科技融合为引领的创意产业;以通用航空为引领的动力装备产业、以高性能碳纤维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以高效光伏发电为引领的智慧能源产业、以新药创制突破为引领的生命健康产业。
  武进国家高新区:以机器人为引领的智能装备产业、以半导体照明为标志的节能环保产业和以关键元器件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升新型交通产业、武进工业设计园发展水平。
  加快科技产业园建设,构筑特色发展高地。积极推进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华罗庚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天宁科技产业园、钟楼科技产业园、常州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等园区建设,以产业培育为重点,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公共创新服务,增强创新孵化功能,建设科技创业平台。支持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争创国家高新区。
  专栏十二:科技产业园发展重点
  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绿色能源、软件信息、生命健康等产业。
  华罗庚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节能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
  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以石墨烯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健康生命为引领的医疗器械产业。
  天宁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力装备产业及科技服务业,建设黑牡丹科技园和恒生科技园。
  钟楼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街。
  常州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智能电网产业。
  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开展新兴建筑节能、节材及环境友好技术的示范应用及推广工作,建设中科院常州绿色科技产业园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
  第二节 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为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组织推进重大创新研发项目及国家标准制订。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发展,按创新链组建各类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形成一批处于行业价值链高端、整体技术水平领先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培育科技型上市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推进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研发水平。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到2020年科技型上市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创建国家认可检测实验室。切实增强企业科技支撑力,不断完善和提升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盈利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1300家。
  第三节 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
  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科技合作,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在扩大开放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国际创新园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努力建成一流的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园区;大力度建设中德、中芬等国际科技合作园区,成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到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其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园区与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支持企业建立国际化研发机构。鼓励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创新型企业。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建设,探索将外资研发机构纳入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实施或参与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组建或参与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深化人才国际合作。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国际研发组织、承担国际科技项目。支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放宽出入境限制。
  第二章 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
  围绕科技体制、人才发展、科技金融、新型科研机构等加大改革探索和实践,积极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开展创新政策试点
  深化以科教城为主体的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新路径。研究制定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承担政府科技计划的扶持措施。完善自主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的政策。探索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优先供地的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加大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积极向国家、省争取更多的创新先行先试政策,积极落实推广中关村政策。
  第二节 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
  主动融入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积极争取创新资源更多布局常州。加快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技术集成、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支撑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推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碳纤维应用、石墨烯材料、医药生物技术等专业研究所建设,深化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以及股权激励改革,提高项目研发组织程度及技术创新效率,打通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通道。突出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浙江大学常州工业研究院等公共研发机构的能力建设,面向区域发展,强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与园区建设的深度融合,支撑园区企业研发工作高效开展。
  专栏十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创新平台
  一、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中科院常州中心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中科院常州科学与艺术融合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常州工业研究院、中科院常州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常州中心数控技术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常州轨道交通研究院、湖南大学常州机械装备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化学研究所、常州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常州分中心、医疗器械"千人计划"研究院、常州市智慧城市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阳明大学(中国)生命科技研究院、常州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东风风度汽车研发院。
  二、重点产业技术服务平台
  (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产品研发与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常州电子基础材料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湖塘色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溧阳输变电装备工程复合材料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常州西夏墅)精密工具产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常州市数控机床精度检测与维修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常州环保涂料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内燃机及机械零部件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
  常州"天天518"平台、常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综合平台(中以科技合作中心)、牛津大学常州ISIS)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常州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基地)、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四川大学生物医药常州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绿色镀膜工程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常州基地、合肥工业大学常州研究院、江苏大学常州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州中心、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常州技术转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常州技术转移中心、常州西太湖医疗器械研究院、常州中英科技桥、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苏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三、重点科技创业(孵化、加速)平台
  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三晶信息技术孵化器、常州软件园(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常州生物医药孵化器、常州西夏墅工具产业创业服务中心、常州龙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常州海博生物医疗器械科技园、武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市武进科创孵化园、常州西太湖国际智慧园、江苏津通信息技术孵化器、常州天安数码城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常州科教城国际创新基地孵化器、常州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市新闸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常州运河五号创意产业孵化器、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常州市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天宁新动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市龙城学生创业科技孵化器、常州恒生科技园、常州黑牡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加州科技港电子软件专业孵化器、金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金坛红太阳科技园有限公司、溧阳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溧阳市天目湖机电创业园、常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常州科教城科技企业加速器、常州西太湖医疗产业科技企业加速器。
  第三节 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优化"龙城英才计划"政策,以更大力度引进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完善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构建"引进性资助"、"扶持性资助"和"激励性资助"相互支撑的分层分类支持体系,推进股权、债权等多种支持方式联动。加大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力度,继续深入实施杰出创新人才"云计划",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突出"十大产业链"紧缺高层次人才,大力引进知名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加快引进培育高技能人才,夯实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制定特殊政策设立特殊岗位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在单位无空缺编制时,可先进后补。鼓励相关事业单位探索各类要素参与分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和培育的本地高端人才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落实赋予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政策。引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研发团队所得不低于70%。允许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经单位同意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离岗创新创业,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制定完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管理的办法,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向重点企业有序流动。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常州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用好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知识和技术等优势资源。完善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政策,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建立健全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以"大数据"为领军人才获得政府、资本、金融支持搭建好桥梁。大力开展高端培训,加快"科学家"向"科技企业家"转变。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造、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和社会氛围。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培养造就新型技能型劳动大军。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第四节 深化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
  在深化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和科教城省创投业集聚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合作,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性局面。
  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融合机制,提高科技金融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科技金融特色机构和新型科技金融组织为支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着力发展以"创投"为重点的股权投资、以"科贷"为优先的银行信贷、以"混保"为支撑的科技保险,促进拨、投、贷、保深度融合,创新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技金融模式。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引进创投机构、股权众筹和专业化管理团队,鼓励社会资本和自然人开展天使投资。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采取与投融资机构市场化合作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第三章 建设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着力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完善开放高效的科技要素市场,建立协调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促进创新要素、科技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第一节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统筹整合创新资源,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推动创新资源合理流动、高效组合。鼓励支持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科教城加强与溧阳、金坛的创新合作,通过挂钩支持、共建分园等方式,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空间拓展、协作共赢。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重心下移,加快创新型市(区)、创新型乡镇建设,大力促进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要素向基层流动集聚,不断激发基层创新驱动发展活力。
  加强高校院所与地方的互动。支持在常高校院所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教学研究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与地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围绕区域特色推动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产业化基地。支持金坛区等引进高校,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
  第二节 完善科技要素市场
  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开展知识产权收储、开发、组合、投资等服务,盘活知识产权资产,加快实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大力培育科技咨询、技术评估、专利代理、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及维权中心等中介机构,扩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组建科技服务业协会,规范从业机构市场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进一步拓展、深化校所企合作关系,建设"518展洽会"与"天天518’’线上线下互补联动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健全高校院所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制度,逐步形成各类科技资源互通共享的格局。
  第三节 建立科技管理平台
  着力完善科学高效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任务的组织方式和区域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项目管理平台,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强化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的联动,探索联合招标等项目组织方式,提高项目组织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科研项目数据库,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和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及时公开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信息,避免重复立项和资源浪费。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归属管理,由财政科研资金资助形成的知识产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归承担单位所有。
  第四章 建设苏南创业高地
  大力推进实施"创业常州"行动,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建设苏南创业高地。

 大力推进实施"创业常州"行动,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建设苏南创业高地。
  第一节 建设众创空间
  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在科教城、高新园区、经济开发区、农业科技产业园以及高校院所,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客孵化型、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众创空间,加快发展科教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N维度众创空间、武进高新区青武创客空间、常州高新区"嘉壹度"青年创新工场、天宁新动力创业梦工场、钟楼好机会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服务平台。到2020年,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超过50家,各辖市区实现全覆盖。
  推动创业孵化平台体制机制转换与模式创新。支持外资、民资创办孵化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平台加快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采取"创投+孵化"的模式建立全过程孵化服务体系。支持创业孵化平台融入国际创业孵化网络,吸引国内外知名机构在我市新建、参股、或受托运营管理创业平台,积极推进成功孵化项目到我市转化和产业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对现有孵化载体、闲置厂房等进行改造,建设创业公寓,聚集相关产业联盟、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价廉宜居的创业空间。
  第二节 培育创业主体
  推动大学生等青年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在常高校院所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支持大学生组建创业社团,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大学生等青年创业者进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进行创业孵化,积极扶持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
  吸引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创业。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园区及产业基地创业。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依托科教城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区等国际合作平台,吸引海外高层次科研人才来常创业。
  支持企业员工创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员工利用技术、资金等开展产业孵化和新业态创生,裂变更多拥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
  支持农民创业。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创业,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农民创新创业的主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到2020年,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各类创业载体超过100家。
  第三节 提升创业服务
  优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苗圃,推进开发区、镇(街道)、企业开发利用闲置厂房和楼宇,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苗圃,提供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开展创业见习实习。打造创新创业基地,提升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配套功能服务,引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专业化服务,强化投融资服务,加速创业项目与金融资本融合对接。搭建创新创业社区,探索建立创业者联盟,积极开展"天使下午茶"、"创新创业沙龙"、"创业精英汇"等主题活动,建设创新创业"社区网络"、"社交网络",促进创业人员激发创意、分享经验、对接项目。
  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提升科技服务平台,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向创新创业人员开放。做强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保险体系,鼓励金融产品和投资服务创新,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市创业指导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企业云服务平台、互联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产品众筹平台,提供创业信息、指导、培训以及小额贷款、政策咨询、技术支撑、营销推广等综合服务。

第五篇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立足为全国、全省产城融合发展提供示范,在产城空间配置、产城融合形态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发展新路,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时代特征、全国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第一章 推进产城融合"一中心四片区"建设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口集聚和城镇发展,以城镇功能提升满足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一中心四片区"建设。
  第一节 提升城市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
  健全现代化功能设施,改善提升人居环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度保留都市工业,优化调整核心区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人才、科技、文化、信息、资本等发展要素集聚,积极发展创客空间。核心区重点推进常州金融商务区、通江路商务集聚区、文化宫—南大街商贸集聚区建设,加快现有商住混合区更新力度,提升三井—河海—薛家商住都市工业混合区、雕庄商住都市工业混合区、青龙商住都市工业混合区,加快建设天宁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推进天宁开发区联动周边加快转型,实现现代产业、自然生态和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湖塘组团加快发展市级商务商贸副中心,提升科教研发区、商住混合区、都市工业混合区、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区、淹城休闲旅游区,建设南部功能中心。新龙组团加快发展市级商务商贸副中心,加快发展新龙国际商务城、天合太阳城都市工业与生产服务混合区,建设北部功能中心。钟楼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推进制造业转型、拓展现代服务业态,加强商务商贸和生活服务功能配套,建设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西部功能中心。
  第二节 加快建设常金统筹核心片区
  全面提升金坛城区组团、西太湖组团、武南组团建设和发展水平,加强各组团之间的产业、城市功能联动与融合,建设常金一体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
  金坛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城、华罗庚科技产业园、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壮大以高端装备、新能源、纺织服装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规模,放大生态资源、田园休闲等优势,加快发展旅游、养老等特色服务业。积极规划、推进跨区域大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常州中心城区、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互动、设施互连、功能互通、发展互融,全面提升常金一体化发展水平、构建区域合作竞争发展优势。
  武南组团以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科教城为主体,加快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汽车、新光源、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发展,适度发展商务商贸等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升南夏墅、礼嘉居住、商业配套服务功能。
  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全面推进集高端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居住、健康服务等于一体的滨湖新城建设,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
  第三节 加快建设西南门户片区
  充分发挥溧阳地处三省交界、宁杭发展带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加快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推进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燕山新区等城市重点功能区和社渚、南渡等重点镇建设,打造宁杭发展带副中心城市和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发展示范,积极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积极推进智能装备、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产业链建设;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苏南重要的综合旅游服务基地、健康养老服务基地,提升市场物流集聚区发展水平,打造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
  第四节 加快建设东部片区
  完善东部地区空间体系布局和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产业、人口和用地的有机集中,促进城市、城镇、农村的共同发展。重点建设常州经济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层次招商、高水平服务,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特色,增强城市服务能力,建成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产城融合样板区,加速形成新增长极。
  第五节 加快建设沿江片区
  提升新龙生态区、滨江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区,积极发展航空、汽车等高端装备产业,进一步提升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加强重点城镇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教育、医疗、生态等功能配置,商务、金融和中高端商业服务主要依托城市中心区,推进罗溪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促进春江、奔牛、西夏墅产业升级、城镇更新。
  第六节 加快提升重点特色镇
  按照现代新型小城市的标准推进重点镇建设,加快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三农"功能,提高生产生活服务便利化程度,增强对当地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根据湟里、雪堰、孟河、郑陆、薛埠、儒林、南渡、社渚的各自特点,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加强与周边城镇的统筹联动和功能分工,加速人口集聚和产城融合进程。
  第二章 提升城乡功能品质

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环境、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功能,构建优质、安全、便捷、高效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沪宁、沿江、中轴综合运输通道中高速公路、铁路、干线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港口、机场等综合运输枢纽及集疏运设施建设,构筑内外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对外联系和辐射周边的能力。
  专栏十四:综合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1.加快互联互通高速公路通道建设。主要是完成常泰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常溧高速北延线规划和前期工作,建成常宜高速公路、苏锡常南部通道、溧广高速公路、溧高高速公路。
  2.推进公路网优化提升。实施312国道、232省道等快速化改造。开工建设233国道、262省道、341省道,建成265省道、340省道、263省道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结合新孟河工程实施239省道改线。
  3.构筑铁路主骨架网。重点推进铁路过江通道,积极推进疏港铁路发展。开工建设沿江城际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南延线(连接金坛、溧阳),深化常泰铁路、泰锡常宜城际铁路线站位规划研究
  4.构筑江河联运畅通的干线航道网。开工建设德胜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推进芜申线溧阳东段航道整治等项目,推进重点支线航道整治改造。
  5.打造常州长江港亿吨级大港。规划建设德胜港区,形成常州港"一港四区"发展格局。推进常州港录安洲通用码头、夹江北港区综合码头、夹江南港区龙江码头、建滔石化码头改扩建,常州内河港奔牛港二期、溧阳内河港溧城作业区等工程建设。
  6.大力发展民用和通用航空。完善提升常州机场候机楼国际区和国际货站功能设施,建成常州空港产业园、武进前黄、江苏天目湖通用机场,力争开工建设金坛茅山、武进竺山湖通用机场。
  提升高品质公众出行服务。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创建公交都市和全省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市,构建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等大、中运量公交为骨架,公交快线、主线为主体,公交微循环线为支撑、特殊公交为补充的多方式高效互补的公交系统。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成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启动第二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加快公交线网优化和覆盖,探索实施定制公交、大站快车、旅游专线、接驳公交、园区公交等多种类、多层次的特色服务方式,发展支线小公交,构筑微循环公交系统,力争到2020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发展更加丰富多样的城际客运、更加公平均等的城乡客运、更加通达通畅的航空客运。积极稳妥推进出租汽车管理改革,研究制定网络预约出租车管理办法。强化交通综合管理,科学配建停车设施,推行人性化智能交通管理,力争实现智能交通全覆盖。完善自行车行车道和行人步行网络,为步行者和骑车人的绿色安全出行提供方便。提升无障碍交通设施网络,让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专栏十五:公众出行服务重点项目
  1.城市轨道交通。加快1号线、2号线建设,确保1号线、力争2号线开通运营,规划建设中心城市至辖市区轨道交通或市郊铁路,条件具备争取推进常州至金坛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常州至溧阳城际铁路前期研究。有序推进有轨电车试验线建设。
  2.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建设宁杭高铁溧阳站综合客运枢纽,重点推进沿江城际铁路金坛站、武进站、经开区(常州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
  3.航空客运。建成东航常州基地,开通东南亚、东北亚地区国际航班。
  4.根据需要,推进高架延伸线建设。
  优化城市道路。实施星港大道西延、新堂北路北延等一批跨区域骨架道路建设,促进区域间路网互联互通。实施白云南路、劳动西路、红梅南路、光华路等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提前布局皇粮浜、城西等片区路网建设,引领片区开发。
  第二节 加强能源保障
  积极实施重大电源项目建设,推进华电常州东部、国电常州电厂二期、大唐金坛等项目。优化电网建设,构建智能电网。推动传统能源提效升级,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和资源整合,促进国电常州煤电大机组综合升级和供热改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华润钟楼等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加快港华天然气利用三期工程等一批城镇燃气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广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应用。促进新能源开发应用,扩大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规模,因地制宜发展低风速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项目,提升新能源利用水平。
  第三节 提升信息设施
  建设网络强市,着力构建技术先进、节能泛在、安全可信、具有良好可扩展性的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慧常州",增强城乡重点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推进"宽带常州"、"无线城市"工程,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乡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互动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广电宽带等融合型业务发展,提高农村信息终端普及率。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宽带接入;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2500G,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超过90%,光纤入户率超过95%,基本实现100Mbps家庭宽带接入能力;4G通信网全面建成并广泛使用,5G等更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初步应用;移动互联网带宽达到20Mbps以上,城市无线宽带网络基本全覆盖。
  第四节 优化公用设施
  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城市供气量达到12亿立方/年;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突破100万吨/日;实施饮用水提标和深度处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城市应急供水能力达到80万吨/日,推进新孟河应急水源地建设;优化充电桩布局,创新充电桩建设模式;优化城市加油、加气站点布局。
  促进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城市道路与地下管网设施一体化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统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交通流量较大、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等地段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优化停车设施建设,促进地上地下公共停车空间布点完善。
  第五节 健全环境设施
  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系统,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置设施建设和规范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医疗废弃物收贮网络,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体系覆盖所有乡镇。改造建设城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推进尾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2020年前常州市区新增14.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污泥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设施,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全覆盖。严格固废、危废管理,加快相关处置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新增10万吨/年危废焚烧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病死畜禽处置体系,建设常州市动物卫生处理中心,同步建设辖市区收集运输体系,全面提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
  专栏十六:环境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
  常州江边污水处理厂四期、常州餐厨废弃物处理厂、溧阳埭头污水处理厂二期、溧阳南渡第二污水处理厂、溧阳花园污水处理厂、金坛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建、金坛指前镇第二污水处理厂、金坛儒林污水处理厂扩建、金坛茅东污水处理厂扩建、金坛直溪污水处理厂扩建、武进经发区污水处理厂一期、武进湟里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武进横山桥污水处理厂扩建、武进太湖湾污水处理厂扩建改造、武进戚墅堰污水处理厂三期、新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常州市区污水收集管网工程、溧阳污水收集管网工程、金坛污水收集管网工程、武进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安耐得危废处置、光大升达固废处置等项目。
  第六节 增强防洪能力
  着力推进流域防洪、区域治理、城市防洪、农村圩区防洪等工程建设,扩大北排长江、南排太湖的能力,湖西地区和武澄锡地区均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长江堤防全面达到抗御100年一遇潮位加10级风浪的防洪标准。实施主城区防洪大包围外河整治、内部除涝和城区洼地治理,城市防洪能力主城区达到100年一遇、中心城区达到200年一遇防洪标准。整体提升新城区防洪标准,有序推进金坛城区和溧阳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镇、开发区和农村圩区防洪建设。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专栏十七:防洪除涝减灾建设重点工程
  全面完成长江大堤及录安洲洲堤防洪能力提升,实施武澄锡虞区永安河、老桃花港、老运河整治及运河堤防建设,完成孟津河堤防整治,推进新孟河、新沟河延伸拓浚常州段建设,完成通济河、北河等湖西区河道疏浚,扩建魏村水利枢纽、新建龙山枢纽,实施洮鬲湖水系沟通以及跨区域河道治理,推动实施常州经开区等重点区域防洪工程。
  第七节 提升配送服务
  优化城市配送通道,完善配送节点布局,推进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建设。加强配送市场管理,制定城市配送车辆地方标准,推动城市配送车型向标准化、厢式化发展,积极开展城市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管理,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服务。发展先进的配送组织模式,鼓励和引导物流快递企业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便民配送服务中心,通过集中存储、统一库管、按需配送、计划运输等方式提升效率。加快城市配送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城市投递模式,推进智能快件箱建设。
  第三章 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第一节 优化镇村布局
  优化镇村布局规划,根据村镇人口结构现状和变化趋势,加强规划引导,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明确村庄撤并、迁移标准,加强空心村整治和闲置土地利用,有效减少布局散乱、占地过多、浪费严重的宅基地,有序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突出乡村传统聚落特色,合理利用地形地貌、丘陵植被、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延续和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
  第二节 加快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在基本完成承包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好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自愿有偿退还机制,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深入推进武进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享有同等权利,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让、租赁、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规则、服务监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核实农村集体资产,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探索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实施"政经分离"、"村社分设"试点,推动和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市场化运作。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产权依法自愿公开公正有序交易。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以密切与农民利益为核心,坚持政事分开、社企分开,把供销合作社建设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支持武进区开展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形成经验在全市推广。
  第三节 建设美丽乡村
  突出乡村特色。加大村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维护农村居住、生产、生态、文化等多功能,因地制宜推进村庄特色化发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专栏十八:乡村特色化发展
  自然生态型村庄严格保护地形地貌的自然生态格局,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促进农业生产与特色旅游互动发展。
  历史文化型村庄严格保护古村落、古建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乡村独特的民间演艺、节庆活动等,振兴传统手工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特色产业型村庄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优势特色产业,突出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成为中心村或小城镇。
  依托区位条件、自然文化资源,培育一批以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商贸流通为主的新型村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村庄生活环境,促进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化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村域道路、供水、供气、电力、通讯、信息化、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设施建设到位,村内主要道路设置路灯照明,有线电视入户率95%以上,光纤进村到户。
  整治生态环境。落实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推进河道整治,河道岸线走向自然,丰富河道景观,做到"河畅、岸绿、堤固"。抓好农田综合整治,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景象。
  发展乡村文化。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乡村文化,推进"民间艺术之乡"建设,鼓励举办各类农民文化艺术活动和镇、村(社区)文化活动。
  加强社会管理。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扁平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健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提高民主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加大村务公开力度,完善民主议事机制,拓宽农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保障和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和谐新风。
  第四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 优化人口市民化目标和空间分布
  到2020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48万,力争实现2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户籍差异逐步消除,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确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转移人口市民化以重点开发区为主,以新城和中心镇为支点,在全市形成合理分布。中心城区核心区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注重提升人口质量。溧阳、金坛城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为支撑,加快集聚人口,作为外来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点。重点中心镇作为就地就近农业人口转移的重点区域。
  建设人口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公安、民政、人社、卫生等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建设人口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开展人口规模、人口流动等监测预测,为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创新、公共服务覆盖等提供人口大数据支撑。
  第二节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建立健全人口市民化分步推进机制。按先存量、后增量,先本地、后外地,先失地农业人口、后其它农业人口,先进城务工人员及子女、后投靠亲友的顺序,分门别类推进不同群体转为城镇居民。对不愿意放弃农村各项权益的本地进城农村居民和异地转入常住人口,按常住人口管理并让其平等享有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充分尊重有意愿在城镇落户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家庭的选择权,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市民化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机制。完善以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籍准入制度,溧阳、金坛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到城区和镇区落户。全面实施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推行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待遇挂钩,在中心城区建立以居住证为基础,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和城镇社会保险参加年限为基准的积分制落户政策。
  建立健全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注重公平,有序推进,政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分担主体,主要承担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主要落实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并承担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的培训费用;务工人员依法参加城镇社会保障,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并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慈善福利机构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作为有益的补充与支持,重点在法律维权、社会救助等方面参与成本分担。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建设用地指标增减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第三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增强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促进转移人口就业。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产业发展,积极开发适合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拓展就近就地的就业空间。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完善促进已转移人口就业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享有就业与创业政策扶持、信息咨询、培训指导、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等服务,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同城同待遇。
  推进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

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评估、教育现代化建设和财政保障范围,逐步提升公办学校吸纳比例,推动就近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完善随迁子女异地中考、中招制度和高考工作。
  提高转移人口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和社区分布状况,均衡合理配置城镇公共医疗卫生计生服务资源,将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
  完善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健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政治权利与居住证相挂钩的机制。
  第五章 健全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围绕全面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注入动力。
  第一节 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规划。把握城乡建设资金需求,根据不同工程需要制定针对性融资计划。强化融资主体建设,大力发展市场化融资主体,积极促进政府性融资平台转型升级,健全政府投融资风险管理体制,推动设立城市发展基金。加强与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拓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银行贷款、项目收益票据、信托、基金、ABNABS、融资租赁、企业债券等融资模式筹措资金,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积极引入保险资金,鼓励保险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领域投资。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设施投资运营。梳理适用PPP的重点项目,对公共领域重点工程项目进行PPP模式适用性评估,建立完善市级PPP项目库,推进PPP省、市级试点项目实施。优化城市公共设施项目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兼顾社会效益和投资主体的经济效益。设立PPP融资支持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进入PPP领域。
  探索企业债券发行创新。根据国家引导重点方向,围绕地下空间开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领域,积极筹备发行专项债券。推广项目收益债券,探索推动收益稳定的经营性基础设施、现金流充裕的城镇化建设项目发行项目收益债券。
  第二节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强化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划定和永久保护基本农田,探索建立"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土地整治模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和占补平衡指标市场调节机制。
  完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更新激励机制,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发挥政府土地储备对盘活城镇低效用地的作用。促进存量用地调整升级,积极引导和规范开展各类城镇低效存量土地的再开发,建立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明确现有工业用地回购和转让政策。探索实行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样的供地方式。探索综合用地立体开发的土地政策。
  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机制。严格执行城乡用地规划建设人均用地指标标准,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比例,逐年推进新增建设用地减量化使用,严格限制新增居住用地供给,保障重大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新增用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同一个乡镇范围内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改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使用方式,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规模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适度增加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小城镇用地。
  第三节 推进行政管理创新
  深入推进市级中心镇扩权强镇,进一步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增强中心镇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公共服务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激发中心镇发展动力和活力。积极争取省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改革试点,赋予中心镇更多县级管理权限。
  加快推进中心镇向现代化小城市发展,积极推进新北区孟河镇、金坛区儒林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第六篇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消除制约经济创新发展的机制障碍,不断增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第一章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推进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主线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第一节 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负面清单准入管理方式,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等分割市场的行为,提高市场准入透明度,保障各类经济主体依法平等进入。
  建设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整合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产权出让、政府采购等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着力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
  搭建统一的市场监管平台。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退出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完善企业破产制度,优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和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市场监管体系改革,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和完善的行政执法规范体系。
  第二节 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
  进一步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将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健全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价格监管制度和价格调控机制。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完善环境服务价格政策,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健全交通运输价格机制,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价格管理。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完善节能环保价格政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第三节 培育发展要素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以市场化为导向促进土地、技术、能源、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推动经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交易。实行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建设工业用地统一交易平台。探索"留地"等安置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
  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安排,强化技术市场服务能力,建设综合性技术市场,试点实施支持个人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和转化的政策,积极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能源和环境要素市场化改革。实行能源预算化管理,探索开展区域用能交易试点。建立统一的用能指标合作和交易市场,推进新增用能指标有偿使用和拍卖机制,允许企业间按照市场机制形成的价格进行用能指标交易。探索建立覆盖全市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创新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统筹规划建设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着力破除人力资源流动的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限制,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天宁人力资源产业园。
  第四节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强化商业道德自律和法律法规约束,营造诚信市场环境。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完善信用记录,引导职业道德建设与行为规范。
  建设完善市级公用信用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推进司法、金融、税务、环保、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库互联共享。推动地区和部门信用试点示范,创建省级信用体系示范县(区)和市级信用管理示范部门。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拓展信用服务产品应用范围,推动信用保险、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服务业务发展。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体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现多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信用奖惩联动。
  

第二章 推动金融改革创新
  围绕构建区域性资本运作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加快推动金融产业集聚、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服务创新,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
  第一节 构建地方金融体系
  加快地方金融综合平台建设,适时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江南银行综合化运营,积极争取基金、投行业务牌照,设立省内市县分支行,推动江南金融租赁在全国重点城市布局;全面提升东海证券资本规模和基金、投行、资管等市场融合度,争取新三板转板或首批竞价交易;发起设立地方法人保险机构,组建地方政策性担保集团,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推动优质小贷公司与银行融合发展,争取设立35家村镇银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大力发展股权投资等类金融机构,积极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银行等协调发展。加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
  加快建设常州金融商务区。以集聚股权投资和产业并购基金为突出定位,加快引进各类有实力、更有影响力的金融主体,力争到2020年把金融商务区建设成为集聚金融资源、活跃金融创新、提升金融功能、完善服务体系的核心载体。
  第二节 大力发展直接金融
  确立上市公司类金融主体地位,围绕上市(挂牌)公司集群,着力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租赁市场直接融资,打造上市公司集群、股权投资和金融资本集群。
  积极支持企业上市。持续推进"个转企、小转规、规转股、股转市",到2020年全市股份有限公司超过1000家,推动企业在国内主板市场(中小板、创业板)及新兴产业板上市,推动企业境外上市与境外转境内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市各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公司总数超过800家。
  加强企业债券融资。大力发展新公司债、企业债,创新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短融、中票等直融工具,到2020年企业债券募集资金超过1000亿元。
  积极引进和培育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建立和完善资产运营、设备再利用和二手市场处置通道。
  第三节 培育发展资产交易市场
  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引进证券、期货、基金信托、商业保理、资产管理、私募股权、财富管理、寿险专营理财等资产管理机构。支持互联网私募金融服务、场外交易平台等发展。率先争取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和资产管理业务,推动地方法人资产管理机构做大做强。
  发展股权金融。加快实现政府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基金化运作,通过大力引进和组建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推进新兴产业集聚、上市公司集群和股权资本汇流。加快推进政府平台类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和扩大国家资本项下专项建设基金、永续债等融资渠道,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和PPP投融资合作。依托专业机构和上市公司平台,通过政府产业引导资金叠加外部股权投资基金、城市发展资金叠加外部有限合伙基金、城投类资产证券化叠加债务工具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各类母基金。
  激发民资活力。鼓励民营资本设立并购基金、夹层基金、平行基金、天使基金等投资基金,围绕重点实体产业开展私募股权投资。支持有条件私募股权机构向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探索以创新资产管理集聚民间资本,通过资产交易市场进入实体经济,多渠道解决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提高运用资产管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益的能力。
  做强场外市场。提升股权交易中心功能,推动常州产权市场与省内及沪深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合作,开展非上市企业股权、债权及其他权益类产品的交易和融资服务,打造区域性产权市场。支持常州投资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壮大,加快构建金融不良资产处置通道,盘活金融存量资产。争取引入省产交所联合打造"苏南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打造不良资产转让、金融产权交易和资产证券化平台。
  第四节 发展地区普惠金融
  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落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政策;加强专营机构建设,支持开展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开发小微企业融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提供一站式特色融资服务;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完善政府应急转贷资金运行模式。在风险投资机构评估、股权投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以债权形式向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强化创业就业信贷支持,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创业就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三农"金融支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鼓励村镇银行延伸乡镇服务网点;拓展农业保险广度深度,探索试点"保险+信贷"的新型险种,试点推行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加强担保体系建设,推进担保风险补偿制度。
  第三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一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实行科学分类,加快国有资本整合和国有企业功能性重组。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做大做强,通过对现有平台公司资产、业务划拨或收购兼并,加快投融资平台实体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推进党政机关所属企业划转工作。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机制,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根据监管企业的功能定位,采取不同监管方式和考核办法,推动由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建立以公司章程为依据、资本为纽带、按治理结构履行股东权利的监管新机制。加强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强化对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审计监督。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到202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率达到30%。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完善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相适应的产权管理制度。
  第二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推进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在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
  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以公共服务、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战略性产业为重点领域,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鼓励国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重组等多种方式,与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
  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支持对企业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等持股。员工持股主要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完善相关政策,健全审核程序,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资产评估,建立健全股权流转和退出机制,确保员工持股公开透明。
  第三节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全面清理并废除对民营经济的不合理规定,切实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隐性壁垒,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定《常州市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指引实施意见》。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具备条件的服务平台参与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第四章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按照"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的基本思路,基本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搞活微观市场主体、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
  第一节 深化预算收支管理改革
  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行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效衔接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健全透明预算制度,推进辖市区以上政府总预决算、部门预决算、部门"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和培训费预决算全面公开;建立跨年度平衡机制,建立健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方式,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革财政性资金对竞争性领域的支持方式,变直接投入为间接引导,逐步减少并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无偿支持政策。加强中长期收支预测和项目库管理,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第二节 健全财税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市与区之间收入分配关系,强化财政体制约束力,探索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法治财政建设,提升依法理财水平,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清单制度,实行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积极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创新税收管理理念,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改革税收管理方式,整合管理平台,重构税收管理流程,深化完善政府税收保障体系建设。
  第三节 落实税收制度改革措施
  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减负增效。根据国家税制改革部署,健全相应征管机制,深入分析税制变动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影响,提高政策调整的预见性和应对力。加强地方税税源的培育和管理,提高财政收入的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第七篇 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

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互动并进,用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主动融入全国、全省开放战略布局,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确保开放型经济在全省"第一方阵"地位。
  第一章 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着力推进外贸"优进优出",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效益,全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推进企业国际化
  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坚持把利用外资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和国外技术的水平。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全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投资项目。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与知名跨国公司的对接、整合,实现"以民引外",同时做好"以外引外"。加快区域总部经济发展,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以及销售、服务、研发等功能性机构。
  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支持本土企业运用全球资源,拓展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分销中心、研发中心及展示中心。支持本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探索政企合作建立并购基金,提高国际资源并购能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提高对外投资水平。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推动企业境外上市,支持"走出去"企业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我市企业和个人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扩大融资规模。加快建设常州市企业国际化服务体系,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信息、法律、政策等指导和服务,增强"走出去"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节 推进产业国际化
  拓宽产业开放领域。扩大开放金融、文化、医疗、旅游等领域,不断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新格局。吸引外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入常州,鼓励外资设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新型金融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外资在我市探索医疗与旅游、文化与互联网等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推进西太湖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常州智造"的国际影响力,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按照"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要求,进一步提高科技经贸洽谈会、国际动漫艺术周等展会水平,集聚国际国内产业资源,提高产业国际化合作水平。
  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争取常州、武进综合保税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试点,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华贸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普及,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加快推进电子口岸、GSI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空空联运"、国际快件中心及海关邮政监管点建设,努力构建进出口便利化通关环境。积极争取横林地板城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第三节 推进园区国际化
  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完善开发区投融资机制,支持开发区通过社会资本特许经营、开发主体上市和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产业特色和功能载体建设。进一步理顺各类开发区和行政区管理职能关系,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合理、决策科学、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开发区优化布局,促进开发区向多功能产业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转型。
  加快合作园区建设。全力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区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发展。中以常州创新园全力打造成为中以合作示范园区、品牌园区。中德创新园区努力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人文生态宜居区和中德产业合作示范区。深化推进常台合作,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农业合作示范区。
  专栏十九: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区
  中以常州创新园位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拟占地5平方公里,主要分为孵化、加速、产业及综合配套四大功能区域,重点建设产业发展平台、投融资平台、中以技术信息平台、项目服务平台和以色列中心。计划到2020年,集聚以色列科技企业120家以上,吸引投资超过10亿美元,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税收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成为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的以色列企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技术成果转移基地,打造成国际一流创新科技园区。
  中德创新园区是中欧城镇化合作伙伴关系首批试点,依托常州科教城和武进国家高新区,借鉴德国鲁尔地区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按照"科教先行、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突出转型与创新,注重生态与文化,引领创业与创造,主要建设研发园区、产业园区、教育园区、现代商务区和生态宜居区,积极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人文生态宜居区和中德产业合作示范区,打造中欧城镇化合作典范。
  加快园区功能建设。推进常州经济开发区、金坛经济开发区、溧阳经济开发区等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港产业园、金城工业园创建省级开发区。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叠加改革创新功能,加快综合保税区发展,完善区域通关一体化和电子口岸建设,优化海关、检验检疫、边防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进一步促进区港联动发展,构建长江流域开放型经济物流区域中心。
  第四节 推进城市国际化
  建设国际化环境。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规格设计、高水平建设"的要求,努力执行基础设施设计和建造的国际化标准,推动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明显提高。大力推广国际文明礼仪,努力形成常州城市的国际文明形象。
  提升口岸开放功能。加快国际机场建设,开通并加密国际客货运航班,建设常州海关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构建现代化的国际航空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常州水港发展,建设现代集疏运体系,推动江海直达,发展多式联运。提升保税区服务功能,实现"区港联动",争取进口肉类、粮食、水果、水产品检验检疫指定口岸。
  优化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优化外资审批和服务流程。积极推进并联审批,实行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地税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创新外汇管理服务,探索个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创新外贸企业融资方式,鼓励企业规模发展贸易融资业务。
  第五节 推进人才国际化
  积极引进国际化人才。重点引进具有国际影响、能够突破核心技术、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领军人才和团队。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充分发挥企业配置国际化人才的主体作用,吸引更多人才向企业集聚。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在常院校与国际友好学校之间交流,推动更高质量开展国际教育合作。进一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引进国际职业教育项目和管理机制,鼓励高职院校为企业国际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着力提升党政干部国际化视野,加快培养具备国际眼光、精通跨国经营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优化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形成包容开放的国际人才资源开发新模式,积极鼓励外籍人士扎根常州。积极支持办好国际学校,为在常外籍人士、港澳台人士子女提供国际化教育。建立健全"绿色通道"制度,为外籍人士、港澳台人士提供优质的就医保障。进一步发挥好市外企协会、市台协会等的桥梁、平台、参谋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二章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经贸产业、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局中提升开放水平。
  第一节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对接陆上运输大通道。积极谋划并推进实施铁路、公路与新亚欧大陆桥的联通,重点推进连淮扬镇铁路南延线(连接金坛、溧阳),深化常泰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常泰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并力争尽早开工建设,畅通与新亚欧大陆桥之间的物流通道。
  衔接海上运输大通道。积极推进江河海全覆盖大联动、铁公水多层次大联运,加快推进常州港建设,提升内河与江海多式联运能力。进一步深化与上海港、连

连云港港、太仓港等的合作和功能平台建设,加强与东南亚等地区近洋航线航班联系,有针对性地增加与相关国家、地区的货轮班次和密度。
  构建空中运输大通道。积极提升常州奔牛国际机场一类开放口岸功能,重点开通并加密与东亚、东南亚、东北亚、中东欧等国家、地区的航线航班,开通国际货运包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拓展空陆联运业务和范围。
  第二节 加强产能合作
  提升贸易合作水平。积极开拓东盟、俄罗斯、印度、中东以及中亚等国家、地区市场,重点推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纺织服装、化工等产品出口,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到重点地区设立自主营销网络、售后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积极扩大自东北亚、中亚、西亚、中东、东盟等国家的资源类产品进口。
  扩大对外产业投资。注重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引导企业拓展国际视野,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优势产能走出去,到资源富集、市场需求大的沿线国家建设生产基地,有效释放富余产能;支持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现代农业等行业企业,到资源丰富、靠近目标市场的沿线国家投资办厂,扩大境外生产经营;推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光伏风电、输电配电、粮食机械等具备总成套、总承包能力的行业企业,到沿线国家提供全供应链解决方案和重大项目投资。积极探索境外产业合作新模式,支持建立境外产业园区,争取金昇乌兹别克斯坦纺织工业园、天合光能国际产业园建设国家级重点境外合作园区,坦桑尼亚常州工业园建设省级国际合作产业园区。
  支持境外工程承包。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开展或参与境外重大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承包建设,探索以资源、工程、融资捆绑方式进行境外投资合作,带动装备、材料、产能、技术、服务"走出去",推动中小企业进行相关配套产品供应,拓展产业和贸易发展空间,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
  建设对外投资服务平台。探索设立对外投资基金,组建对外投资服务公司,积极争取丝路基金等各类资金支持,对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合作的项目采用股权投资、信用增信、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予以金融支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境外产业园区的建设。
  第三节 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发挥"中国(常州)动漫艺术周"等重大展会的品牌效应,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合作,打造对外文化展示、交流、合作平台。
  扩大旅游交往合作。积极利用常州机场已开通的日本、韩国、泰国、老挝等国际航线,争取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其它国家、地区航线航班,加强常州特色旅游宣传推荐,组织旅游企业赴上述国家举办旅游推荐会,扩大旅游规模,促进旅游交流。
  推进友城结好工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相关城市的结好力度,重点推进东盟、南亚、中亚、西亚和中东地区、中东欧地区的友城建设,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相关城市常态化交流机制,寻求产业、文化、能源等多方面合作。
  第三章 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
  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跨江联动发展,参与并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第一节 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长三角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重大战略举措,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进一步与长三角区域城市加强合作,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重点加强与上海的对接融合,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和"四个中心"建设的功能辐射和转移,主动对接、主动复制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成功的经验。积极加强与无锡、镇江等紧邻地区的合作,重点在交通互连、文化共享、产业互动等方面联动发展,共同将太湖旅游、齐梁文化等打造为在国内外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品牌。支持溧阳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
  第二节 推进跨江联动发展
  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长江上下游联系,促进跨江联动融合,加强与无锡、泰州、扬州、镇江等城市在过江通道、城际铁路、港口发展、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作和联动发展,积极发挥并扩大常州交通枢纽、城市服务、特色产业等的优势,整合利用沿江资源,做强沿江功能经济,重点依托新北区打造跨江联动和江苏中轴崛起的桥头堡。

第八篇 创造幸福美好的人民生活

顺应广大人民过上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生活的期待,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第一章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市民享有更满意的收入。
  第一节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并重,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节 拓宽居民增收渠道
  积极提高工资性收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有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动态保持在96%以上。完善企业薪酬调查、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健全欠薪预警制度和工资支付保证金、应急周转金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动态调整机制。
  努力扩大经营性收入。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大力推动全民创业。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鼓励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等分配办法,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分配政策。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升级为企业。
  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依法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拓宽租金、股息、红利等增收渠道,支持居民财产向资本转化,保障居民合法投资权益。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或出资入股、联合投资建设一批经营风险小、预期回报好的经营项目,提高居民股权红利收入。积极开拓保险市场,引导居民利用保险保障家庭财产安全。
  稳步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逐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保障标准正常增调机制,提高困难群体、重点优抚对象等的收入。
  第三节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突出位置,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立健全农民转移就业服务体系,拓宽转移就业渠道,确保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为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加大农业投入和对农村的转移支付,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实现农民资源要素受益最大化。
  第二章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提供方式,更多更好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扩大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一节 让市民享有更稳定的工作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对象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及转岗职工、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职业培训行动。到2020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
  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载体建设、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机制,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工商登记手续,落实收费减免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创业项目库、创业师资库和指导专家库,完善"一条龙"创业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重点实施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第二节 让市民享有更可靠的保障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应保尽保。组织实施主城区社会保险一体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建立健全工伤预防、康复与补偿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增长机制,落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增长机制,探索建立职工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多方筹资机制,健全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实行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以辖市(区)为单位低保标准的城乡一体化,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引导保险机构拓展企业年金、养老保险产品等服务。大力推进电子社保建设,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深化社商合作,建设常州智慧医保。
  筑牢以社会救助为主的兜底保障。强化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统筹衔接,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城乡统筹机制,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加强重大疾病医疗等专项救助制度,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福利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第三节 让市民享有更优质的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所有学校达到省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完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提升政府保障水平,支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全面提升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能力,更高水平保障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打造中国职教名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新型学徒制,支持科教城开展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入开展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建设五年制高职学校,统筹推动有关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提升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密切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联系度。推进学习型城市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和"15分钟市民学习圈",促进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建设。
  专栏二十:"十三五"教育重点建设项目
  实施鸣珂巷幼儿园改扩建、银河幼儿园易地改造等幼儿园建设项目,飞龙小学新建等小学建设项目,常州市第三中学易地新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经开区分校、北郊初中钟楼新城分校、常州市虹景中学新建等中学建设项目,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二期扩建等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办学体制,完善向社会力量购买教育服务的工作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教育事业,实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促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发展。推进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教育分级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督导。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开展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特别乡镇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引进国际课程试点,促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第四节 让市民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
  立足让市民身心健康和方便就医看病,建设以现代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医疗卫生监管体系为重点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医疗卫生发展整体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城乡医疗服务网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康复体系建设,推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等发展。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推进医联体建设、基层契约服务等,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提升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峡两岸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健康"发展,实现全市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全覆盖并动态调整,利用互联网创新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模式。切实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现代医疗卫生监管体系。
  专栏二十一:"十三五"医疗卫生重点建设项目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钟楼院区,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常州市中医院急诊病房大楼,金坛区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武进人民医院外科综合大楼等。支持社会资本、外资投资或兴办医疗卫生及健康服务机构。
  第五节 让市民享有更完善的住房保障
  积极推进房地产去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住有优居"转变。
  进一步优化住房保障方式。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拓展保障性住房筹集渠道,通过集中建设、社会化收储、发放货币补贴或直接收购等多种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鼓励在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开展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试点。
  创新住房保障支持政策。实行保障性住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单列、专地专供、优先供应制度,重点支持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安居工程,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居工程税费优惠政策,畅通民间资本投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与运营的渠道,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住房保障准入线标准,建立住房救助和保障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挂钩联动机制。优化分配工作流程,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升住房保障公信力。建立退出机制,健全保障对象年度审核、定期检查和举报查处机制,发挥租金杠杆作用,实现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发生变化后的保障方式转换与梯度退出。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率,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第六节 让市民享有更周到的养老服务
  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健全强化社区居家养老基础性地位,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和设施水平。
  积极推进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居民家庭、城乡社区、养老机构,实现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构建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有序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加大农村敬老院的改造升级力度,提升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一批以社会力量兴办、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完善养老服务教育培训制度,依托院校、养老机构和医院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强化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七节 让市民享有更安全的食品药品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机制建设。健全统一监管机制,优化监管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加强基层执法监管力量,建立完善基层监管网络,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应急联动机制,修订食品药品应急预案,规范跨区域联动、应急响应等标准程序,开展舆情监测监控与处置,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社会共治机制,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推进安心食品药品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逐步推进乳制品、白酒、食品添加剂生产等电子追溯系统,加快药品生产经营追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药品的可追溯。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测体系,加大食品药品抽检力度,实现千人食品抽检率不少于5批次,对基本药物、高风险药品等品种进行重点抽检;建立完善蔬菜流通环节快速检测体系,推动城区标准化菜场蔬菜快速检测全覆盖;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每年报告数不少于800/百万人口。推进食品药品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诚信评定,及时曝光不合格食品,对严重失信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严格依法处置。
  第八节 让市民享有更普惠的体育服务
  深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积极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成率达80%,国民体质合格率超过96%
  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提升3处市级公共体育中心、11处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和66处镇(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
  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开展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打造武进太湖湾龙舟赛、西太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金坛茅山登山健身大会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精心打造羽毛球、篮球、排球、公路自行车等城市品牌赛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此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做好双拥工作,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继续加强对妇女儿童、残疾人以及流动人口等群体的服务,继续加强外事侨务、对台事务、人武人防、边防海事、档案党史、民族宗教、人口和计划生育、哲学社会科学、关心下一代、气象防灾减灾等工作,推进常州档案馆新馆等项目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第三章 实施有效扶贫帮困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把开发扶贫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快形成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脱贫长效机制,到2020年,列入帮扶对象的低收入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溧阳、金坛达到8500元,武进、新北、天宁、钟楼达到10000元。
  第一节 提高精准扶贫水平
  合理确定扶贫对象。对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通过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等措施进行开发式扶贫。将无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救助式扶贫对象,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特别是茅山老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开展农村扶贫标准以下农户建档立卡。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完善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方式,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相关涉农资金,探索建立专门的非政府非营利的扶贫基金会,对扶贫项目实行以奖代补试点。
  第二节 深化结对帮扶
  有效组织实施新一轮茅山老区"百千万"帮扶工程,深入推进市、区机关与经济薄弱村,党员干部与农村贫困户结对扶贫工作,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开发,推动企业、社会从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帮助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开发各类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充分创业就业等。
  第三节 稳步实现农村低保提标
  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确保2020年实现建卡人群全面脱贫。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规范救助制度,完善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因老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等问题。

第九篇 营造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

把绿色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西太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既服务于当代市民、又服务于子孙后代的宜居家园。
  第一章 生产生活绿色低碳
  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深入落实到生产生活中,突出抓好绿色生产、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关键环节。
  第一节 积极推进绿色生产
  强化产业节能降耗。从严对能源消耗总量大、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市控制目标项目的审查,对高耗能行业新建及扩能项目实行限批或暂停审批,新建、改建、扩建耗煤项目实行煤炭减量等量替代。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节能管理,采用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节能验收和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快调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和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缩减危险化学品生产和仓储企业数量。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雪堰静脉产业园、奔牛循环经济产业园,提升"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发展水平。以汽车零部件、内燃机、电机和办公信息设备、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为主体,培育再制造企业。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支持常州高新区创建国家循环化改造园区。
  第二节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
  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到2020年全市50%的城镇新建建筑按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建材和再生建材。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大力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建成1个以上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比例每年提高3—5个百分点。
  积极推进武进绿色建筑产业示范区建设,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国际领先的国际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区、国家绿色建筑产业创新集成中心、国际绿色建筑展示交流中心。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建筑废弃物减排和资源利用。
  第三节 建设绿色低碳社会
  建设节水型城市。积极实施节水示范工程,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大力应用和推广节水技术,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综合利用价格等多种举措引导市民节约用水。
  发展绿色低碳交通。以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节能环保运输设备、高效客货运输、智慧交通、绿色交通监督等为重点领域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交通。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以新增公交车、客车等为突破口,鼓励支持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对新能源汽车购置、充换电设施进行补贴。
  鼓励市民绿色消费。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大众节能环保意识,把节能、节水、节材、资源回收利用逐步变成市民的自觉行动。引导选购绿色建材、绿色家具等生活消费产品。鼓励绿色出行和简约生活,反对生活浪费。全面推进党政机关、学校、大型商场、宾馆饭店等机构或场所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
  提高垃圾处置水平。完善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高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利用水平,着力降低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全面推进危险废物调查,加快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拓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渠道。
  积极应对气侯变化。大力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企业、低碳社区建设,扩大低碳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市民主动承担更多的碳减排义务。提升气象监测预测和评估能力。
  第二章 生态环境清新宜人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保护、整治和建设,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宜居。
  第一 保护生态安全
  以生态红线区域为核心,以大型公园、公共绿地为延伸,建设大型绿色斑块;以道路、水系为依托,构建生态廊道,增强各大生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的全覆盖,拓展生态源区的服务功能,积极建设环境、气象等生态观测系统;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区域性"生态源",向城市内部"楔向"辐射,以河流、道路为骨架建立"网状"结构,构建稳定安全的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实施长荡湖"退田还湖"工程和西太湖、长荡湖生态清淤工程,实施西太湖、长江沿岸、天目湖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全市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率达到70%以上,湿地保有量保持在7.46万公顷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0%以上。
  第二节 提升生态绿城
  以"生态绿地、人居典范"为目标,依托"一山傍城、两湖入城、运河穿城"核心资源,推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山水生态建设,打造一批亮点工程,将生态绿城建设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城市转型品牌工程。
  建设公园绿地十分钟便民服务圈。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小游园惠民工程、绿地资源共享互惠工程、集镇绿化工程,建设市民身边的、可享受的、可进入的绿地,实现市民出门步行十分钟(500米),就能到达一处5000平方米左右的绿地。
  专栏二十二:公园绿地建设重点项目
  推进新龙生态林二期、皇粮浜公园、横塘河湿地公园、中央艺术公园、三江口公园、玫瑰湖公园、童子河湿地公园、蠡河中心公园、世纪公园、菱溪公园、星鑫公园等建设,每个乡镇至少规划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中心公园。
  推进新堂路绿地、继电路广成路绿地、运河五号南侧绿地、劳动西路勤业路绿地、龙游河清凉新村绿地、龙游河丽华新村绿地等小游园绿地建设。
  实施山水林田湖修复行动。实施生态源保护工程,编制生态红线区域生态保护与整治提升方案,推动小河水厂饮用水水源地等生态红线区域建设。实施郊野公园工程,推动横山郊野公园、环太湖郊野公园、城南郊野公园等建设。实施生态细胞工程,深入推进生态农业园、生态工业园,以及生态乡镇(街道)、生态村(社区)和绿色学校等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有效促进生态细胞更新。实施生态廊道工程,建设沿河、沿路生态廊道,并以此为依托建立城市新风通道。实施生态绿道建设工程,推进常金区域绿道、沿京杭大运河区域绿道等建设。
  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围绕"林水相依森林常州,长廊吐翠宜居毗陵"目标,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物种多样、水绿相融、景观优美的现代森林生态系统。加快打造钱资湖、西太湖等环湖健康绿道,实施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低产林改造,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有效构筑森林生态天然屏障。大力推进围村林带、入村道路绿化为核心的绿美乡村建设,全面建设城乡绿色家园。建设溧阳长荡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溧阳天目湖国家级森林公园,新建西太湖、竺山等森林公园。到2020年,新造林6万亩以上,生态林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
  第三节 加强环境整治
  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确保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2017年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合格率不低于90%。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突出氮磷控制,确保达到国家太湖治理目标要求。深入实施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污水达标排放;着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到2020年地表水省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较2014年提高15%,其中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67%,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深化黑臭水体整治,常州市、溧阳市分别于2017年、2020年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
  专栏二十三:活水工程重点项目
  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永安河拓浚整治工程、浦河疏浚整治工程和老桃花港、马安河等综合整治工程。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广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钢铁、水泥、有色等重污染行业提标改造,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工业废气污染协同控制,推进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压缩高耗煤行业过剩产能,控制燃煤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强化机动车船等移动源污染治理,配合全省统一部署完成油品升级;全面开展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努力达成2020PM2.5年均浓度下降33%的目标,将重污染天气占比控制在较低水平,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专栏二十四:重点超低排放工程
  对沿京杭大运河两侧、位于市区东南方向的相关企业实施超低排放工程,大幅削减污染排放量。重点推进中天钢铁、光大环保、广源热电、亚太热电、东南热电、湖塘热电、光华热电实施超低排放技术改造。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全面摸清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现状。建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预警与防治机制。对农用地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分类管理,以保证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对工业遗留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开展风险评估,为场地的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对在产污染企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进行监控,防止污染恶化。严格管理工业遗留场地的开发利用。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行污染农田和污染工业遗留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修复试点工程。
  深入防治其他污染。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加强核与辐射监管。强化固废危废规范化管理。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
  第三章 健全生态文明体系
  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落实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健全节能降耗长效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保障。
  第一节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全面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省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相关工作要求,实行区域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制定并落实最严格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落实国家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排放许可制,实施网格化管理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平台建设。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实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加大对重要水源涵养区等生态红线区域的补偿力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逐步推进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第二节 推进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
  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按照省里统一部署,落实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进环境管理、环保监察执法及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环境预警体系。推进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环境安全达标建设。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积极推进环保地方立法工作,强化环保执法司法联动机制,依法惩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节 健全节能降耗长效机制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节能措施与项目建设同时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制度,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制度,严格实施强制性能耗标准和能效标识制度。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制度和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运用价格、财税等手段推进节能降耗,进一步健全体现差别化、限制性、惩罚性的价格政策。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第十篇 建设富有魅力的文化名城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强文化服务功能,大力建设文明风尚与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人才与文化品牌迭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江南文化名城。
  第一章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
  深入挖掘常州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和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体系,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常州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节 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切实保护好"三河四城"古城形制,维护历史城区水系和街巷的基本风貌,重点加强青果巷、前后北岸、南市河3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天宁寺—舣舟亭、锁桥湾、南河沿、三堡街—西直街4个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进一步提升历史城区城市设计及风貌展示水平,建立有常州地方特色的标识系统,增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可识别性和认知感。优化调整历史城区用地功能,完善相应功能设施,提升居民宜居环境。加强运河沿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走廊建设,把大运河常州段打造成为最富文化内涵、最具地方特色、最具观赏价值的文化走廊。加强常州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宣传,深入挖掘史前文化、春秋吴文化、齐梁文化、唐宋元文化、明清文化、工业文化、辛亥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建设名人纪念馆群,让名人文化有依托、有展示、有传承。努力推进常州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扩大历史馆自然馆"双馆"优势,进入全国博物馆第一方阵;进一步规范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扶持一批具有常州地域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促进非国有博物馆有序发展。
  第二节 加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积极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努力推动孟河江南水乡古镇申遗。深入挖掘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一镇(村)一品"文化名片。做好阖闾城遗址、淹城遗址、圩墩遗址、寺墩遗址、三星村遗址、秦堂山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加强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开放利用,探索社会力量进入文物保护的途径,开放更多的文保单位惠及民众。积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传承人保护及记忆传播等,争创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及"非遗"研究基地。系统整理挖掘常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常州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发。进一步加强地方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地方文化名人研究,编撰系列文化丛书。
  第三节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的法规制度
  制定实施《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常州市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办法》、《关于常州市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修缮补助工作的意见》等法规制度,划定和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逐步建立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地方法规、制度体系。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制度实施力度,完善文物执法程序和执法手段,严厉打击破坏文物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章 优化文化服务供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打造富有常州特色的文化惠民品牌,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第一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全面建成市、县两级符合国家一级馆标准的文化馆、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2以上,市、县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在0.06册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100%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100%行政村(社区)建设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100%镇(街道)、社区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完成常州文化广场(图书馆新馆、新美术馆、非遗馆、名人馆)建设。到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优化公共文化生产和供给体系。统筹实施"文明社区天天乐"、"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文化惠民四个演"等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办好重大文化活动。继续推进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单位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提升免费开放的服务水平。组织开展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艺术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以市、辖市公共图书馆为总馆,区、镇(街道)为分馆的总分馆模式,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创新建立覆盖城乡、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主要服务手段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成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数字化服务场馆,提升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常州电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第二节 繁荣艺术精品创作生产
  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组织实施重点文学作品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等精品文化工程。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和激励机制,对有影响力、题材好、主题突出的作品给予重点扶持。重点与高端、名人大家合作,将常州本土元素、历史名人故居等特色素材进行有效嫁接,提高作品的深度和内涵。通过购买优秀剧本、版权等形式来提升常州作品的质量。
  激励原创、鼓励演出展示,让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国内优秀文化、常州本土文化的经典艺术亮相展演,让更多的市民能够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表演。
  第三节 大力建设书香城市
  加快推进"书香城市"建设,以"书香常州·悦读生活"群众性读书活动为总领,实施"百千万"阅读服务工程,开展百项读书活动,招募千名阅读推广志愿者,建立万个读书点,在社区加大图书借阅点设置,在城市主要活动节点加大电子图书借阅机设置,加大龙城报廊建设力度,构建遍布城乡的阅读服务网络。创办"常州读书节"活动。到2020年,形成覆盖城乡、实用便利、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力争达到90%,争创江苏省"书香城市"。
  第四节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道德情操,发展公共文明,培育城市精神,致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庭意识教育,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改进理论传播体系,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学习宣讲活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推进本土新型智库建设。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编撰《常人尚德》系列通俗读物,大力选树道德模范、龙城先锋、"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和美德少年,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构建多层次示范群体。推动核心价值观宣传向各类媒体、各类公共空间、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各类人群全面覆盖。广泛开展"品味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全面推广"道德讲堂·百姓视角",形成好人好报、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制订《市民文明行动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家庭、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网络等行动,推进开展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职业规则、团体章程等规范守则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达到18%以上。
  第三章 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做大做强一批规模效益好、产业贡献率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载体平台。以数字文化为核心,打造创意动漫游戏园区基地;以春秋文化为核心,打造淹城春秋文化产业园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打造古运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以工美文化为核心,打造华夏艺术博览园区;以山水文化为核心,打造旅游生态和衍生产业园区;以老厂房旧厂区改造利用为载体,建设西太湖影视基地。
  加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突破。支持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广电及新闻出版业、动漫游戏及数字内容产业、广告会展及创意设计业、演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及艺术品业加快发展,支持广电传媒集团、报业传媒集团加快发展,促进创意产业基地、环球恐龙城等提升发展,加快推进环太湖艺术城、东方盐湖城等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境内外文化项目招商活动,积极引进文化创意、新兴媒体、休闲娱乐等领域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强化文化与金融、旅游、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江南文化艺术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和休闲旅游,加快建设成华东一流、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强市。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价值链。
  第二节 推动文化"走出去"
  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推动更多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扶持一批文化出口品牌,打造一批开拓国际市场的海外公共平台。建立文化出口一体化平台,实施文化制造业、文化创意业、文化旅游业等行业文化产品海外推广计划,对外输出内涵丰富、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乱针绣、留青竹刻、金坛刻纸、锡剧等常州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健全人文交流机制,鼓励社会组织、民营企业、中资机构等参与海外文化村建设,探索在境外设立常州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交流合作,在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形成"丝路行"、"双城记"、"青果巷部落"等一批文化交流品牌。进一步加快文化人才"走出去"步伐,发挥对外文化交流使者作用,积极提升"文化常州"的对外形象和美誉度。
  第三节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文化人才集聚平台。以市场机制集聚文化人才,打造以重大文化项目和活动集聚高端人才的平台,以经典剧目、品牌院团集聚演艺人才的平台,以文化产业集聚创新创业型文化人才的平台,以重要科研项目集聚社科人才的平台,以精品生产、优秀社团集聚文艺人才的平台,着力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养,有效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深入实施名家大师引领计划、拔尖人才引凤计划、骨干人才圆梦计划、青年人才发现计划、老艺术家暖心计划等人才培养"五大计划",不断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努力培育一批文化领军人才。
  第四章 进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好阵地与市场、导向与效益的关系。深入文化领域综合改革,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为增强常州文化软实力提供保障。
  第一节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精简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事项,放宽文化市场主体准入条件,简化文化市场主体准入程序。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创新监管模式,探索宽进严管、放管结合机制,激发文化市场活力。依托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信息,努力打造干净、有序、繁荣的文化市场。
  第二节 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
  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巩固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发挥好网络文化协会等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发展,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互联网建设和管理。畅通网络民意交流平台,积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
  第三节 推进文化单位改革发展
  实施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分类改革,不断提升院团精品生产能力和文化惠民服务水平,到2020年,市锡剧院、滑稽剧团争创江苏省20家重点院团。稳步推进制播分离,将经营性资产从事业体制中剥离。探索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内容导向考核办法,建立国有文化企业综合效益考核体系。
  加强文化领域非营利机构、行业组织建设。鼓励和扶持文化经纪、研究策划、投资咨询、技术交易、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整合市文化产业研究会和创意产业协会等协会资源,促进文化企业的横向联系与纵深合作。
  第四节 深化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积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建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公共文化设施日常管理和服务提供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行为规范、激励有效、人尽其责、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内部运行机制。

第十一篇 建设法治常州

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依法维护人民权益,促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常州。
  第一章 提高地方立法水平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按照人大主导、政府协同和社会各方有序参与要求,建立完善立法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围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健全立法项目立项、起草、论证、审议工作机制,通过立法建议、立法听证、立法论证、专家咨询论证、立法联系点等方式,拓展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建立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科学编制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着力推进规划、计划的实施,提高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加强立法队伍建设,根据立法工作的需要,调整和改善立法主体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配足、配强各级人大和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
  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工作,杜绝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
  第二章 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动政府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积极建设法治政府。
  第一节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依法科学确定市和辖市、区事权事项,落实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定化。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规范执法主体,综合设置执法队伍。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按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实现"目录之外无审批"。强化行政权力清单管理,明晰权责主体,规范运行流程,规范行政裁量,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推行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实现"目录之外无收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探索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执行投资审批"负面清单",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实施"非禁即入",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
  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全市、上下联动、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大厅"线上线下、虚实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电子政务中心的"一办四中心"建设,将政府采购、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产权交易等平台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政务服务模式。
  第二节 全面规范行政决策行为
  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明确重大行政决策范围,细化和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5个法定程序,确保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完善行政机关内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推行合法性审查意见书制度。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制度,推进重大行政决策方案和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权益的方案应采取听证、论证、评估方式,合法性审查报告格式化、规范化。探索建立行政决策信息化管理系统。
  深化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市和辖市(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通过设立法律顾问委员会、购买法律服务等形式,组织法律顾问围绕重大行政决策、政府地方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疑难行政复议诉讼案件、重要协议、重大突发性事件等开展咨询论证和法律服务。
  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和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信息公开、征求意见和咨询论证制度。建立健全专家遴选机制,设立决策论证咨询专家库。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建立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和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机制,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完善决策责任追究。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制度,采取抽样检查、跟踪调查、综合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存在的问题。明晰决策主体和决策实施单位职责,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留痕记录和立卷归档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第三节 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建立行政执法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立体化监督体系,主动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强化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健全部门内控机制,发挥内部审计等机构的作用,加强权力风险防控。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加强行政监察,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监察。
  严格行政问责。构建行政问责配套制度体系,完善纠错问责机制。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及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把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为问责重点,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加强政务公开力度。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监督保障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法申请公开制度,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探索第三方机构对政务公开工作监测和绩效评估制度。
  第三章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准确把握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特点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积极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透明化和治理方式科学化,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节 创新社会治理主体
  在加大党委统筹推进力度和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合理界定政府和社会多元治理的权限范围,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转变。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促进社会组织培育壮大、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采用委托管理、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参与社会服务与管理。加强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建设和动态管理,推进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积极拓展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渠道,增加公共事务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着力增强社区自治能力,推进政府社会服务管理重心向社区下移。
  第二节 健全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统一、规范、高效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完善仲裁体制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建立网上信访信息综合平台,全面打造"阳光信访"。加强社会运行预测、监测和分析,健全社会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管理
  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树立"大安全"理念,进一步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深化"民生警务",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反恐怖斗争能力,打造平安常州升级版。加快建立健全辖市(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镇(街道)政法综治中心、村(社区)综治办三级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体系,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运行质效。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网络内容和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努力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邮政安全监管,防范利用寄递渠道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安全生产长效管理,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全面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扎实推进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建设,加快建立市、辖市(区)、镇(街道)三级应急联动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功能,推进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强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第四章 提高公正司法水平
  认真落实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妨碍司法公正惩戒机制。推进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深化司法管辖体制改革、案件受理制度改革,落实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健全司法机关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落实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深化司法公开,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五章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市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实施"七五"普法规划,以落实"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覆盖城乡、便捷公众、设施完善的主题公园、教育展馆、活动街区等法治文化阵地,构筑集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法治文化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深入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法治镇(街道)创建等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第十二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章 推进规划分工落实
  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突出规划前瞻性引领发展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基础要素与约束环境的规划调控,加强人口、公共资源配置、环境容量等领域的规划编制管理。
  完善规划体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保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多规合一"。
  加强规划衔接。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强化本规划作为制定市级专项规划、辖市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市级专项规划和辖市区规划要切实贯彻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特别要加强空间布局、约束性指标和重点工作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分解目标任务。分解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
  第二章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依法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
  完善规划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发展规划前期评估、中期评估与后期评估相衔接、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配套、政府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规范完善的规划评估体系,积极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提高规划评估的客观公正性。探索开展年度评估,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三章 有效履行政府职责
  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和资金统筹,确保规划落地。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税收、价格、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经济运行动态监测预警,把短期经济调控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并分解落实到有关地区和部门,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确立中长期规划对重点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年度项目滚动机制。加强项目实施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持续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系列活动。
  第四章 积极凝聚社会力量
  加强规划宣传。创新宣传形式,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时代的引导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努力达到规划宣传大众化、时代化、通俗化。丰富宣传途径,积极利用传统媒体的阵地作用和新兴媒体的传播力,打造立体化、体系化的传播体系,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规划宣传。
  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多渠道、多方式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努力使规划实施的具体情况能够及时让公众知晓。积极建设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互动平台,不断完善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规划实施。
  第五章 健全实施监督机制
  严格贯彻落实《常州市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发展规划立法,增强发展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和离任审计机制,确保各级政府严格执行落实好规划。
  强化规划执行督查机制,加强人大、政协对规划实施行为的监督检查,保障规划严格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民主监督,多渠道、多方式征集公众对于促进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20146



 
常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艺术专业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