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业群评估>P1专业群构建>1-1目标定位
 
[1-1] 03.常州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日期:2018-10-30 浏览次数: 字号:[ ]

常州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16-09-09      字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常州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831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时期是常州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在新阶段实现新跨越,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常州教育事业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肩负的历史使命愈发重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突出,面临的国内外教育竞争将更加激烈。制定科学的规划对于常州教育立足新变化、适应新常态,向更高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常州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依据常州教育发展实际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对"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进行了"十三五"教育发展重要课题的调研和咨询,吸收了有关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系统内外的各方意见和建议,并与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进行了衔接。
  《规划》主要阐明了2016—2020年常州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和形势、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各类教育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时期,我市全面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常州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教育体系趋于完善。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成为苏南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各辖市区均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成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职教育园区是全省唯一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和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推介我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二是教育质量高位发展。全市普通高中均为省三星级以上高中,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历年高考成绩位居全省前茅。全市基础教育阶段组建37个教育集团,16所高中17个项目建成省级课程基地。75%以上职校是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职校单招考试升学率和职校生参加省、国家技能大赛成绩始终位居全省前列;职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中级工达标率分别达99%98%。三是教育惠民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员随迁子女90.22%在公办学校就读。优化义务教育热点校施教区,严控择校比例,热点高中统招名额分配比例达70%,取消高中择校生。建立覆盖所有学段的帮困助学体系,"十二五"期间,发放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总计96378.44万元,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过程免费教育。"常州公开课"、"优秀教师免费导学"、"常老师在线"、"青果在线学校"等惠民项目影响广泛,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不断提升。四是队伍素质持续优化。实施各级各类研究课题867项,实施教育创新项目56项,在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我市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实施"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建立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男幼师、小学教育本科男教师等三个优秀教师培养项目。120余名教师获得省基本功竞赛一二等奖,全市五级阶梯优秀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17%,在职特级教师109名,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4名,建立名教师工作室65个;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7.1%,技师以上比例达55.6%,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9%。五是教育保障大为增强。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40所,校舍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依法治教、简政放权以及考试评价制度、办学体制机制、课程教学等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校校通"、"班班通"达100%100%的学校建成一级校园网,日常管理100%实现信息化。全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7项,国外友好结对学校95,试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学校46所。
  二、挑战与机遇
  在常州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主要表现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能上学和上好学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各种不平衡较为明显,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队伍结构仍不够合理,教师能力和水平还参差不齐,重成绩轻能力、重升学轻素质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教育投入还相对不足,学前教育保障水平较低,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可持续发展平台的攻坚时期,更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党和政府对教育等民生事业更加关注和重视,人民群众对享受更优质更多元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常州教育必须继续坚持"促进公平、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追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人力支撑,为每个个体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省、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为依据,牢固确立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以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依法治教、主动发展、深化改革为策略,坚持优先发展、系统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通过教育发展支撑经济转型、引领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建立更为完善灵活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更具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和更为完善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学校主动发展能力普遍增强,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市民,群众最关切的主要矛盾、利益问题基本解决,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一、落实依法治教,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章程建设,2016年基本实现全市各中小学"一校一章程"的目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奠定制度基础。制定常州市中小学校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指导意见,促进学校构建以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为依据,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体,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等民主参与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中小学校(幼儿园)依法治校考核指标体系与工作机制。加强以实施法治知识课程为重点的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师生权利保障和救济制度。坚持"服务基层、科学评价、促进发展、减轻负担"的原则,清理、整合各类创建达标评比考核表彰项目。
  (二)探索多元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投资教育事业,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尝试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方式,选择部分公办学校探索委托管理、合作办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优化教育集团建设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共享。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意见,尝试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落实民办教育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尝试建立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三)优化行政管理方式。完善重大教育决策程序、信息公开制度。推进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立教育决策咨询制度、法律顾问制度。优化"三定"方案,建立责任清单,减少行政对学校的微观干预,加强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鼓励镇、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事业给予支持。充分发挥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优化学校评价督导机制。至2018年,各辖市、区均建成省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示范区,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探索管、办、评分离改革,加快培育一批教育服务、研究、认证评价、人才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及其它第三方机构在教育决策咨询、宣传推广、质量评估、基本建设与装备等方面的作用。
  (四)推进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学区,坚持义务教育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确保义务教育阶段92%以上流动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应用,构建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施江苏省新高考方案,探索选课、走班制,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完善部分普通高中、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政策,提高热点高中分配到初中的指标比例。公开招生政策、程序,加强对招生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二、丰富各类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积极实施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30个,投资概算13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12所,校舍面积250万平方米,打造优质工程和安全的校园环境。落实幼儿园法人登记制度,完善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和扶持力度,确保90%以上幼儿在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学。至2020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以上,早教实验基地覆盖率达80%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在城乡普遍开展,婴幼儿和家长(看护人)接受高质量免费早教体验达100%。幼儿园教师公办事业编制不少于50%。完善优质学校建设和评估机制,启动"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至2020年,全市创建"新优质学校"100所。发展民族教育,办好西藏民族中学、西藏班,高水平做好援疆、援藏教育项目。启动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建设一批在综合改革、学科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有特色的高水平高中,提升普通高中办学品质。提高残障儿童随班就读水平,在各地区开设相对集中的特教班、培智班,新北区增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初中后特教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各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职融通、升学和就业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格局。
  专栏一:推进学校建设项目
  2014年底,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常州市加快市属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属学校建设。各辖市、区也整体联动,同步实施,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让更多的优质教育惠及普通百姓。
  专栏二: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工程
  加强市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保质保量建设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健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切实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二)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严格执行《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和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基本消除超大规模学校和大容量班级,消除不合格学校。至2020年,所有辖市、区均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建立覆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的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学校发展性评价数字化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与企业合作建设常州教育云,开发具有典型在线课程特点、符合在线学习需求的高质量线上课程资源。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探索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机制,健全留守儿童服务体系。2017100%乡镇建成学前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2020年全市所有镇中心幼儿园分园和村级幼儿园100%达市优质园标准。
  (三)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各级政府确保财政教育经费依法依规增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提高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普及残疾少年儿童15年免费教育,确保生均公用经费达省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按照普通同级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8-10倍以上拨付。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确保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提升。建立教育投资项目库,实行滚动预算,完善教育经费预算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估方式。发展壮大教育基金会。完善学校经费管理机制,探索学校内部建立经费预算审查和咨询委员会。严格执行教育审计制度,提高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性。
  三、强化课程引领,促进学校主动发展
  (一)推进学校主动发展。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整体推进学校主动发展。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主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好学校主动发展研究中心、评价中心、资源中心、推广中心。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提升行政服务能力。高度重视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和执行。加快建设学校主动发展督导信息化平台,科学架构学校主动发展数据库,引进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有效实施第四轮学校主动发展项目。
  (二)提升课程领导力。制定出台《常州市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课程,至2020年,一批学校课程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草根教育家"、"名校长"培养工作,每年组织60位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校长(园长)加入课程领导力提升工程队伍,创新实施"工作坊"运行机制;每年举办校长(园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宣传、推广优秀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5年内选派175名骨干校长参加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研修基地跟岗培训。
  (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创建150个省市级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学校结合办学目标和特色发展,加强课程统整,提升课程研制能力和实施水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着力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初、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建设一批虚拟实训中心,实现100%教师拥有网络教学空间,90%生拥有网络学习空间。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省教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我市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展开协同研究,提升我市教学改革能力。
  专栏三:实施学校主动发展项目
  出台并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主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基于基础数据互联共享、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同行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学校发展性评估机制。提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持续推进学校主动发展,促进区域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完善育人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着力创新方式方法,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德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有效性和感染力。完善全员育人机制,进一步丰富学科教学育人内涵,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建设一支专兼职德育骨干队伍,所有中小学校均建成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完善班主任培养机制,鼓励教育教学专家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完善关工委工作机制。完善帮困助学机制,创新助学方式,提高助学育人水平。建立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问责制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保障学生自主支配时间。
  (二)优化成长环境。优化家庭、社会育人环境,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与融合。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提高校园文化创意设计能力,降低校园文化建设重心,增强校园文化吸引力。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发展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建成市教育博物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和教育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提高公共空间和设施设备的使用价值,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持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100%学校高标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等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学校饮用水和食堂卫生监测,80%学校食堂达A类标准。提高学校安保人员素质,优化安保设施,增强数字化安防水平,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视向公众普及现代教育理念,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在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站,评选"模范家庭教育"之家。
  (三)丰富学生活动。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拓展艺术教育空间,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歌唱、戏剧、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每年组织全市学生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社团活动。加强学校运动场地建设,丰富学生运动内容和形式,积极开展校园体育吉尼斯活动,完善体育大课间组织形式,确保中小学生每天运动1小时,推进足球运动进校园,每年组织各类体育活动校际联赛。坚持开展学生义工、高中生峰会、创新创业等常州特色学生活动。提高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等主题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成果展示活动,支持学校开设创客课程、STEM课程,建设一批青少年科技活动工作室。
  (四)搭建育人平台。加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内涵建设,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推进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基地建设。采用政府补贴加市场运营结合的方式,建好市级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探索不同学段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办好乡村少年宫。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依托专业力量建立覆盖各领域的青少年专业协会,促进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优质便捷的校外教育服务。建设100所国际理解教育基地学校,深化推进"美国青年教学使者"、"AFS"国际文化交流等项目,探索双语教学,鼓励学校开设国际优质课程,办好天合国际学校。
  五、实施科研兴教,提升教育发展品质
  (一)完善教研机制。市教科院与各辖市、区教师发展中心共同构建新型教研大系统。整合科研和教研力量,实现教科研一体化。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备课组、青年教师研究团体的建设,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提升校本研修能力。组织评选常州市优秀教研组,以评促改,鼓励改进教研组工作方式,引导教研组职能转向专业取向、科研取向。加强教育科研规划,围绕我市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重点要素研制教育研究指南。引导学校和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确立研究课题,形成研究路径和方法。组织全市力量在重大课题研究上取得突破,力争在第二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比中取得良好成绩。鼓励各学校与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二)落实科研兴校。每所学校拥有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总领性课题,以总课题带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市教科院成立20个以上校际研究组织,突破区域限制、学段限制、学科限制,建立研究共同体,共享研究资源,建立交流研讨机制。以市教科研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建设80个教科研特色学校。鼓励每个教师开展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和特色鲜明的个性化研究。学校将教科研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逐年增加教科研经费投入。注重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有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研究结论,以学术化的标准来提炼研究成果,把研究成果以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专著等形式表达出来,扩大成果的辐射和推广范围,逐渐形成科研品牌。
  (三)推进重点项目。推进数字化学习研究。结合各学科特点,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和测评,各学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加强对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课程与学习形式的研究和实践。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学科关键能力、教学过程、数据库建设、非学业评价量表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形成"常州市中小学课堂行为观察量表"。加强对考试形式和内容的研究,对教师教学提供策略指导。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推进薄弱学校重点扶持项目。
  六、提高专业素养,锻造教育人才队伍
  (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师德为先,创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规范,加强师德宣传,促进师德教育活动常态化。建立师德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师德师风监督网络。建立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总结、提炼和传播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优化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缓解结构性缺编矛盾。音乐、美术、体育专职教师比例小学不低于60%,初中不低于80%。建立教师资格准入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多层次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健全符合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招聘办法,优化教师引进、选拔和培养机制。建立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专技岗位竞聘制度。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实现多元评价机制,职称评审注重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倾斜。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优化绩效管理,落实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分配办法。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建立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激励机制,做好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免费男幼师、小教本科男教师等项目的过程跟踪和阶段考评。办好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进一步完善市"五级阶梯"教师晋升考核的标准、内容和方式,践行由评审到培养、由考核到激励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到2020年,培养在职教坛新秀1800名、教学能手1400名、骨干教师2700名、学科带头人1500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30名。优化市名教师工作室的申报、考核、运行、管理和效能发挥机制。到2020年,组建80个市名教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成员达800人。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能手、专业领军人才和职业教育专家。开发集网络教学、教师网络学习、教师年度考核、教师职称评审系统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专栏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
  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10个以上教育创新项目团队,10名以上国家级、省级教育领军人才,50名以上市级教育领军人才,60名以上市级教育管理拔尖人才,10名以上优秀教育博士。
  (四)建构教师学习体系。完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创新教师培训方式,组织高质量的海外培训。实施《常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加强乡村学校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加强市和辖市、区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到2020年,所有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均达省级示范标准,1-2所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达国家级示范标准。积极鼓励教师进修高一层次学历。到2020年,幼儿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到65%以上,专科及以上占比提高到100%;小学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到95%以上,专科及以上占比提高到100%;初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提高到15%以上,本科及以上占比提高到100%以上;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提高到30%以上。
  专栏五: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出台《常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动态核编和设岗,实现编制标准的城乡统一,以区为单位进行岗位的统筹管理。开展"县管校用"工作试点,实现城乡教师一体化管理,加大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力度,促进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在职称评审、典型选树等工作中,向农村教师倾斜。
  (五)成就教育管理者队伍。制定《常州市教育系统干部培训规划纲要》,建构干部培训体系,丰富干部培训内涵,完善干部培训方式。启动常州市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校长、高级校长、骨干校长评审,引领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立名校长培养基地,组织青年校长开展挂职研训、名师指导、专题研修活动,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到2020年,建立30个名校长培养基地。创新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机制,完善校长评价办法,开发应用型教育管理者综合研判信息化平台。
  七、优化教育服务,支撑社会经济发展
  (一)提升职业教育品质。围绕我市建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区的总体目标,打造中国职教名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产教融合的高水平职教集团建设,打造省级现代化专业群12个,促进传统专业向高端智能化发展。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牵头成立企业家联盟,建立常州市校企合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积极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依托职业教育设备设施、师资课程和技术力量,为企业生产经营、员工培训和技术革新提供有力支撑。搭建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网络招聘市场,服务在常行业龙头企业,争取行业龙头企业支持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推动职业学校到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选择优势专业建立海外培训学校和实训基地。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化、现代化水平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5个,打造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产学研开发和职业体验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品牌。
  专栏六:创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区
  紧紧围绕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区建设目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常州支柱产业推进产教融合高水平职教集团建设。努力推动常州幼儿师范升级为高等专科学校、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独立设置的五年制高职院改革试点。结合行业企业优势,打造省级现代化专业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实施中职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对接合作计划,推广中高职衔接课题研究成果,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高端技能培养。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推进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和五年制高职学校建设。实行实践导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学体系。引进、开发创新创业教材、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学生创业基地、创新工作室,建立市级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在常高校建设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创业团队。
  (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支持在常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研生产联合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学历继续教育,提升新型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建立统筹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推进农村职业学校差别化、特色化发展。
  (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常州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把开放大学建成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线上线下学习指导和服务的新型大学。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互通互转。优化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推进各类社区教育机构深度协作,发挥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辐射作用。到2020年,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达市标率分别为90%70%,社区教育示范区和社区教育中心达省标率为80%,新增省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1-2个,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稳定在60%40%。实施"互联网+社区教育"惠民服务项目,创新终身教育数字平台运营机制,完善覆盖至镇、街道的终身教育站群系统。到2020年,形成一批数字化学习应用的典型社区和特色项目,市级数字化学习先行社区和示范社区创建率分别达60%30%
  (五)拓宽教育服务空间。加强常州教育全媒体宣传,丰富服务内容,回应教育需求,形成良好的教育与社会互动机制。建成国内一流的教育公益服务中心,提供多样性的课程服务和以泛青果营地教育为统领的平台服务、活动服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多元化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合作网络体系,进一步推进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开展国际证书培训与测试,实现25%的职教专业资格证书与国际对接,促进中外优质课程、技能资格鉴定相融合。与国外知名高中或教育集团合作,创立中外合作普通高中,完善国际课程教学与管理制度。扎实开展汉语国际推广,推进海外孔子课堂建设,办好"汉风龙韵"等品牌活动。加强外籍人士文化学习服务平台建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突出思想引领,抓好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创新各级各类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党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凝聚力。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加强对教育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实施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将本规划的实施情况纳入领导班子的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二、有效履行职责
  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项目支撑和经费保障,确保规划落地。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完善办学成本和教育投入核算办法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透明公开,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进一步增强教育装备保障能力,创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校史馆建设和管理机制,提高教育装备使用价值和信息化水平。
  三、推进法治建设
  依法制定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建设和谐校园。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切实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坚持从严治党,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稳步开展省级"平安校园"示范区创建,继续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教育法治进程,组织"七五"普法教育,完善法制副校长工作机制,宣传、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素养和公民意识,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良好教育法治环境。
  四、凝聚社会力量
  加强规划宣传,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途径,构建立体化、体系化的传播体系。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促进规划有效实施,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

 


 
常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艺术专业群建设